目前的地球人類還處在第一個等級的后半段,前幾年是0.73,現在大概可以打個0.75。
而能夠建造戴森球的文明,毫無疑問達成了大于1,也就是第二階段文明的成就。
戴森球代表著文明對于恒星實現了絕對掌控,是一個文明科技力量的體現。
但實際上,戴森球的想法仍太過陳舊。
這種在恒星外表套個殼子的做法,就像燒著蒸汽機的航空母艦,不僅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還不利于文明的發展。
如果是建造戴森點,或者是戴森云,還算是可行。
但建造如此龐大的圍繞整個恒星的戴森球,那決計是一種落后的思維。
一是沒必要,二是耗費的人力物力太高,建造這樣一個龐大的戴森球,起碼得數百年去了。
而這個時候,如果恒星突然發飆了,來個日珥給你舔一下。
嘿嘿,那就爽歪歪了。
所以,戴森球雖然在科幻界頗有名頭,但并不科學。
一個文明的能源科技走向的是小型化、持久化、可循環,就算是可控核聚變的實用含量也遠超戴森球。
對于地球人類來說,現在不能造戴森球,未來則不需要造戴森球。
當然,這里指的是地球人類和地球文明,而江博眼前看到的恒星,不是太陽,建造戴森球的文明,也不是地球文明。
萬一,對于這個科技文明來說,他們的科技高度,沒有達到實現可控核聚變呢?
雖然這種想法不太現實,但未必沒有可能。
也或許,這個科技文明的高度,已經超越了核聚變,達到了利用反物質的級別。
他們對于反物質的采集、儲存和利用達到了一個非常先進的級別,而這個戴森球,則是用來專門采集更新能源,然后轉換成的反物質供后方文明所需?
有這個可能。
但不管如何,戴森球的想法在江博看來是沒必要的。
有那心思和精力,還不如把目光看向更遠的星系,和一顆恒星較勁兒,太浪費發展時間了。
這次垂釣的景象,江博就只看到了一個戴森球,其他的啥也沒有。
“難道這是系統暗示我建造戴森球?得了吧,我又不是傻子,搞那玩意兒干嘛……”江博撇了撇嘴,暗暗搖頭。
如果有一天,地球文明真的能達到建造戴森球的高度,根據卡爾達舍夫等級的科技水平,也完全沒必要去建設戴森球了。
光是一個可控核聚變,都有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夠人類利用幾百萬年了,誰還去稀罕戴森球啊?
不過,這種事兒見仁見智,江博覺得戴森球沒必要,但別的人可能就不這么認為了。
站立的高度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就不同。
畢竟,江博開了掛,而別人則沒有。
垂釣結束后,江博的視線很快返回垂釣區。
眼前漂浮著一條條垂釣到的物品彈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