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昨晚剛弄完。”羅先軍點頭道。
“那就由你向江總講解吧。”
“好。”
來到一個多媒體會議室,羅先軍打開大屏幕,播放幻燈片,為江博講解起了仄秒光譜技術的要點。
江博當下無事,同時也比較好奇。
另外,根據系統的尿性,他感覺如果將【超短超強激光技術】中所提到的‘電子之謎’給解開之后,應該會有一筆極為豐富的積分獎勵。
這種涉及基礎物理科學的重大突破,感覺或許十萬積分都不止,指不定二十萬,甚至更多。
于是,他便坐在一根凳子上認真聽了起來。
羅先軍指著屏幕講解道:“仄秒光譜技術,是將激光脈沖技術與電子顯微技術結合起來。
在觀測電子能態改變的實驗中,我們首先通過鄭教授和周教授那邊的幫助,拿到了一種可以專門捕捉和操控單個原子的超導強磁設備。
我們通過發射一種800nm波長的紅色激光脈沖,激發氫原子內的電子,而再用一種266nm波長的藍色激光脈沖,負責測量電子的運動。
這兩種波長的激光脈沖,脈寬都極為短暫,達到了0.85阿秒。”
羅先軍指了指屏幕上的畫面,翻了一頁,又接著道:“一般情況下,氫原子受到光照后,繞核電子會吸收光能,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
這個時候,如果光脈沖持續的時間足夠短,輸送的能量足夠強,那么電子會在氫原子中發生短暫的響應,發生輻射,釋放吸收的能量。
而沒了剛才吸收的能量,這種被激發的電子,又會快速落回原本的基態。
利用那種測量電子運動的藍色激光脈沖,可以有極大的幾率跟蹤捕捉到電子落回基態瞬間的情況。
當然,這個數值非常短暫,因為這束藍色激光脈沖一旦接觸到電子所在的能級,就會再次讓電子受激躍遷到高能態。
經過在極短的時間尺度內,連續對氫原子的電子進行上百次反復的激發測量,便能捕捉到電子落回基態時和受激躍遷到高能態時的上百種情況的數據。
將這上百種情況的數據進行匯總后,我們制作出了兩幅關于氫原子電子在小時間尺度內的三維位置圖。”
羅先軍話到這里,屏幕上出現了兩幅三維圖。
第一幅圖的中央是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的質子,質子四周則是上百個淡藍色的點,且沒有任何一個點是重合的,這倒也符合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
據羅先軍介紹,這是根據電子落回基態時的數據制作出來的圖。
第二幅圖則把藍點換成了明亮的紅點,是電子在受到激發后,躍遷到高能級時的位置圖,同樣沒有一個點是重合的。
以江博那280點的智力,他看得若有所思。
羅先軍等人的研究,說實話,依舊不算是對電子能態變化進行了直接觀測,只是根據電子的能級變化的數據,而制作出來的位置圖,而不是實際的觀測圖。
雖然與真實情況很相近,但就像是看煙花時隔著一層保護膜,區別還是有的。
不過,能做到這種程度,已經算是領先全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