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整個語境的顛覆。《霸王別姬》發生在京城,但香港作家用香港的習慣寫,他覺得自己得學京片子,用京城人表達情感的方式來寫劇本。
借來《茶館》的錄像帶,沒日沒夜的看,用京片子跟人對話。后睡在戲曲家協會,為搞懂這個行業,自己又成了京劇專家。
寫完后,蘆葦說:我給你弄個假劇本,送審用的,拍攝時用真劇本。
陳導同意了。
電影送審分兩次,第一次審劇本,叫立項;第二次審成片。
然后就拍,陳導最先考慮用胡文閣(梅葆玖徒弟)、蔡國慶演程蝶衣,片方和李碧華堅持用張國榮。
后來又考慮找程龍和姜聞演段小樓,程龍當然不演;姜聞說演霸王沒挑戰,我想演虞姬。
拍完后,《霸王別姬》二次送審,電影局表示不通過。
投資方找到二代目的長女,說給你家老爺子放放,看老爺子什么態度?二代目看完,說“我看沒啥,改一改,放。”
當時,內地合作方北影廠廠長成至谷都寫好檢討了。
二審過后,你才能送出去參展,不然屬于違規。再然后,《霸王別姬》摘得金棕櫚。
官方表態:可以公映,但不許宣傳,不許參加頒獎。
而在臺灣,該片被列為大陸電影,在香港,又不算香港電影,所以金雞、金像、金馬一個也沒參加。
生生白瞎了演員。
那它在大陸的票房有多少呢?據說是四千多萬,無法確認。
至于《活著》。
余華說過:“張導常說原作里的什么細節要改動,審查才能通過。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樣,心想他如此了解審查制度,對他十分欽佩。
可完成電影后,審查還是沒有通過。我不再欽佩張導,我欽佩審查制度。”
《活著》從始至終都是被禁映。它里面的東西太刺激,官方認為“詆毀了某些制度,懷疑了某制度的能力。”
后來投資方索性不送審了,就以禁片參展。
蘆葦同樣是編劇,說“拍《霸王別姬》、《活著》的時候,我覺得我們的電影要起步了,可沒想到是我們的終點。”
至于為什么能發表?
因為余華投的是《收獲》,創辦人是巴金,巴金說,發!
……
飯館里,許非倒了杯茶。
“編劇、資方有眉目么?”
“編劇找蘆葦,余華也要參與。《大紅燈籠》是年代國際投資的,香港公司,我初步跟他們談了一下,應該能繼續合作。”
許老師轉向那邊,“你呢?”
“我……”
葛尤撓撓頭,道:“聽您講吧,我覺得挺好,挺想演的。反正等劇本出來再聊聊唄。”
“行,我想用半年時間把這個故事改好了,不著急。”
張國師信心滿滿,開始閑聊,“小許,你說你弄這么大公司,盡拍電視劇,其實電影也該多拍點。”
“有啊,明年起碼有一部上映,還能有一部新片拍攝。”
“哦?”
張國師好奇,上映的他知道,應該是《大撒把》,問:“這個新片,方便說說么?”
“呵,動物兇猛,等君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