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大佬講話,之后便是座談會。
許非再度步入會場,摸過茶杯,又在喊:“同志?同志?”
“您要大棗是么?”小姐姐笑問。
“嗯,加倆。”
韓三坪昨天沒好意思,今兒見了也道:“給我也來一個。”
“好的,稍等。”
一屋子人又斜視斜視斜視,許老師捧著大棗茶,照例美滋滋。
沒多久,座談會開始。廣電的孫領導主持,道:“昨天xx同志、xx同志都做了重要講話。今天我們就圍繞講話內容,進行全面討論。
我先說說吧。
近些年啊,隨著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電影的創作主流常常受到干擾。一些作品遠離群眾的現實生活,追求非主流化、邊緣化、文化消費主義。
淡化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甚至把電影變成個人偏激情緒的宣泄口或狹隘觀念的圖解。
還有的作品一味迎合部分觀眾的低俗情感,美學品位低下等等。
究其原因,還是‘電影要弘揚什么樣的精神’的問題沒有解決,電影藝術品位高下之分、文野之分的問題沒有解決。”
“……”
許非在底下轉筆,腦子里想別的事。
90年代中后期,第六代集體亮相,除了管琥等寥寥數人,余下全被禁過,所謂的“邊緣化”。
師爺們熱血沸騰,政治掛帥,像《小武》,都能被扣上“影響我國正常對外文化交流”的帽子。
這些導演也不愿意送審。
其實很多作品操作操作,是可以上映的。比如《蘇州河》,就講了一個可憐的愛情故事,很像壞人的男主最后還死了,符合惡有惡報。
時運不濟,剛好撞上這個時期罷了。如果到兩千年初,《蘇州河》算什么啊,直接就過審了。
這也是國產片產量銳減的原因:拍別的不容易過審,沒有補助,還賠錢,索性就不拍了。
孫領導說完,眾人各抒己見,主要以“提高質量、多出精品”為核心。
長影廠廠長表示:“有精品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效益。當前的問題就是精品太少,形成不了沖擊波。所以背水一戰,多出精品。”
北影廠廠長念了自己的小稿。
峨眉廠也道:“現在廣播冷、電視熱、電影難,必須以多出精品為驅動力。”
瀟湘廠道:“電影精品,是一個國家電影發展水平的標志,代表電影繁榮的方向。抓精品是迫在眉睫!”
哇!
許老師情不自禁的拍起手來,說的好好哦。
跟著又探討精品的標準,什么樣的電影算精品。
新任電影局劉局長道:“內容要精粹,藝術要精致,制作要精良,要深受群眾喜愛。今年我們要生產30部左右的優秀影片,其中10部要稱得上精品之作。”
大導演謝鐵驪道:“XX同志說的很準確了,思想性、藝術系、觀賞性的統一嘛!”
桂省制片廠道:“電影必須通過審美這個中介實現,人物蒼白、藝術粗糙的影片,即便思想正確,觀眾也不會喜歡。
所以要做的雅俗共賞,情理交融。”
張梓恩也在場,屬于西影廠,道:“電影是精神產品,也是商品,要拍的好看。”
《過年》的導演黃健忠道:“出精品就要深入生活,貼近群眾,無其他捷徑可走。”
“……”
許非無聊,在本子上記了幾段。
大概分成三個群體:一是劉局長這種假大空,二是桂省制片廠這種思想靈活,但沒弄明白市場需求的;三是張梓恩這種心里明白,嘴上不敢說的。
說什么?就是娛樂化嘛!
他不敢講,只說要拍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