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京城作為中國的中心城市,其中有很大的主觀因素。如果不是因為它是中國的首都,它各方面的發展都遠遠跟不上滬市或者陽城。因為京城作為大城市,一直都處于比較孤立的位置。它也許是戰略要地,但在經濟發展層面先天條件并不算很好。
相對而言,長三角和珠三角周邊很容易形成城市群。這兩個城市群中的各個城市各司其職,在一個相對比較小的地區內形成由多個產業鏈交叉產相關的產業鏈群,多個產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尤其是滬市,不僅在周邊城市形成了一個很大產業群落,更加通過長江三千多公里的干流將長江中下游沿線城市串聯在一起,成為幾乎整個長江流域的出海口。這個地理位置的優勢才是滬市發展起來的根本原因。
反觀京城。京城附近只有一個天【1】津成氣候,其它城市根本加起來也無法支撐起一個經濟中心。
其次,京城的產業發展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是首都。京城作為首都,所有改革開放指令都出自于此,但與南方的沿海城市相比較京城改革開放后實際上有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相對保守的。
那也是中國政治氛圍所決定。中國的政治主流是力圖穩定,其它地方都可以拋開一切藩籬,在規則范圍內盡可能開放和改革。
京城卻不行,那里整個國家的心臟。所以京城在九十年代初還有糧票在使用;到就是年代中后期,其它地方流行歌曲才是音樂藝術的主流,而京城的領導們卻聽不得那些靡靡之音。
那些都可以算是京城在改革開放后還有相對保守態度的證據。
不過,如今已經是時過境遷。此時的京城和彼時已經有很大不同。中國密集的交通網已經將京城和很大一片區域鏈接起來,缺少城市群的劣勢已經不再是制約京城發展其它產業的主要短板。
現在京城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是城市定位。
只要京城的定位發生改變,就算行政功能遷移帶走大量的人口。那些官員教授走了,很快就會有商人和技術人員補上空缺。
中國人一直都有向大城市流動的習慣,只要政策出來了,京城不愁沒有足夠的人口。樓市也許會因為大量的人口外流而受到壓制,但終究有一天會再升上來的。
史子騰似乎也明白這個道理,不過他還是說:“在初期,搬遷人口的流失速度會比涌入的速度快。在兩者達到平衡點之前,京城的房地產肯定要經歷一番水深火熱。之后就算能平復,也會大不如前。”
經歷過泡沫后,投資者肯定會更加謹慎。
對于這點,甄德率也贊同:“其實整個中國房地產行業終歸是要經歷一次去泡沫的過程的。”他說著笑了。“所以我現在雖然買了好處房產,但都是自己住的。其中投資的成分很少。”
說起來唐浩澤這幾個朋友中除什么投資都做的莫宇炒房之外。其他人雖然也買了一些房子,但數量都不多。像王維他們幾個,就是老家一所房子,滬市市區一所,在這個天方華苑有一所別墅。如果在其它城市還有房子,大概也是為度假才買的公寓。
倒是唐浩康在過去幾年倒手過幾次房子,但他也不過是在天方集團開發的小區買上幾所房子,等價格升到心理價位后就轉手賣出去。他從來不會將房子一直囤在手里,最長的投資周期從未超過一年半。更不會將所有資金都投到房市。
他們這些人都對京滬兩地的房地產行業很是有一番自己的意見。
古三看這個話頭說得差不多了,就對唐浩澤說:“聽說你從后海帶一些酒回來。史子騰還說想嘗嘗卻一直沒機會,不知道你這里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