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有一方改變自己的道,但洪荒大神,哪一個不是心志堅定無比的人,選定的道自會一以貫之,不會動搖。
若改變自己的道,就是否定了自己的道,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過去,怕立刻就會道心破碎,身死道消。
所以大道之爭,不死不休。因為徹底輸的一方,往往心態崩潰,氣數散盡,道心破碎。
不過能證道混元的人,當然不可能否定自己的道,就算一時輸了,也不過失手一次,有無數的機會卷土重來,除非徹徹底底的被證明,自己所行的道,就是錯的,沒有一點對的地方。
此后,闡、截二教教義不同,所帶來的裂痕分歧越來越大,矛盾甚至已經上升到親傳弟子的程度。而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也因彼此觀點對立,而漸行漸遠。
這并不是二人有仇,或者對對方不滿,用現在的話來說,叫三觀不合,但要嚴重嚴肅無數倍。二人道路南轅北轍,譬如水火,又各有堅持,是注定難以調和的矛盾。
老子將這一切看在眼中,心中嘆息。這件事本無對錯,不過是各自的選擇和堅持不同罷了,誰也沒資格讓別人改變。
到了現在,雙方都不再是一個人,各自代表了一個教派,矛盾對立隨之不停放大,終于難以再調和下去。
這也是昆侖山太小,無法容納三尊圣人的不同大道,使得碰撞越來越激烈。
“罷了,堵不如疏,道不同不相為謀。如其強行湊在一起,全兄弟之義,不如順勢而為。既然道路不同,就各走各路好了。我是大哥,也不跟你們兩個搶昆侖山,你們好自為之吧!”
老子喚來玄都,騎上青牛,將九龍金杖變為扁拐拿在手上,飄然而去,到了首陽山,開辟八景宮,就此重立道場。
通天教主長嘆一聲,看了看昔日鐘靈毓秀的神山,如今確實烏煙瘴氣,不復昔日清圣,心中更是嘆息。
“二哥,你我所行之道不同,彼此各有堅持,如其日后相看兩厭,不如就此分家。今后三清不復一體,但仍是親兄弟。小弟也去了。”
通天教主騎上奎牛,在四大弟子和隨侍七仙的簇擁下,離了昆侖山,一直降到東海之上,見有一島,形如巨鰲,金光燦燦,霞彩漫天,心中甚是欣喜,于是就想將道場立在這里。
不過這島已屬天庭所有,教主派多寶道人上天,不一會,天帝旨意下達,將金鰲島并周邊群島都劃給截教以作道場。
通天就在島上開辟一座洞府,仍命名為碧游宮。
元始天尊在通天教主走了之后,心中頗不是滋味。雖然不是自己的錯,不過兄弟先后離去,心中難免失落。
于是天尊將三清宮封閉起來,再另行開辟一座洞府,取名玉虛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