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老祖從離恨天回來后,在北冥海稍作停留,就來到東勝神洲,變成一個老道,自稱南華老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遇到了伏羲。
南華老仙自稱曾是人族求道者,在昆侖山學了仙法,迄今已經活了三千歲,聽聞東勝神洲有人族賢者出世,便趕來輔佐指點。
洪荒世界畢竟不同,人族當然知道這世上有神有仙,活上三千年的人族前輩也不稀奇,見這老頭慈眉善目,不像妖魔,就接納了他。
南華老仙跟伏羲時常交談,表現出淵博的知識和不凡的見識,讓伏羲獲益匪淺,遂早晚請教,奉其為人族智者。
在南華老仙有意無意的指點下,伏羲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伏羲本是準圣轉世,雖然真靈蒙昧,但氣運智慧遠超常人,他看見四季更替,萬物變換的自然變化,心有所感:人民雖然相安無事,但是生活在寒來暑往之中,卻不知道時間過去了多久。
盤古雖開了天地,但紀年之法,從未告訴世人,只在諸神仙之中流傳。于是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制天干地支的歷法,用以定歲時節候。
天干者,有十,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者,有十二,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自此,人族以干支紀年法,做六十甲子歷,既記載年月日時,也作載道之物。
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
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于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循環的紀元法,用以闡述天地人事之運。
伏羲又根據干支之法,而始創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古老傳統,并發明自然數字,以契天地和計數。
干支一成,功德無量,人族氣運再次勃發,仿佛一個瓶頸被打開,自此部落發展一發不可收拾。
周圍部落見風姓部落日益強大,伏羲功績可比日月,是人族自古未有之賢者,于是共推其為人族共主,希望他將仁德智慧帶給整個人族。于是伏羲就成了人族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者。
南華老仙言,既做人主,豈能沒有制度?當祭祀上天,建國家、立社稷,為萬民謀福祉。
伏羲略躊躇,不過在他祭祀圣母娘娘的時候,得到娘娘指引,言人族共主者,代天帝牧守山河,當求得天帝賜福,以運化四時五行,風調雨順。
伏羲遂不再遲疑,決定祭天立國。為紀念其母,就建立了華胥之國,定都陳地,自己做了一國之主,萬民之皇。
不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這之前,尚需祭祀上天,以求天帝賜下總、理山河的權柄。
南華老仙言,泰山高不可攀,泰山之主乃帝子,可溝通天意。當在泰山之巔建五色祭壇,封禪祭祀,以承天命。
伏羲問道:“何為五色祭壇?”
南華老仙拿出一團五色土,言道:“這是代表國家社稷的靈土,老朽于無意中得到。雖只一團,可化萬鈞。共主只需上了泰山,將五色土拋出,祭壇自成。”
伏羲在人族各部落中選拔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前輩,并從祖庭中請出三祖,一起登上泰山,欲要祭天。
就在伏羲開始往泰山祭天之時,被天機讖遮掩的天機終于露出端倪,被諸圣察覺,頓時各自變色,對天帝的行為大為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