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將果奉旨出門外,看的真,聽的明。須臾回報道:“臣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東勝神洲海東傲來小國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運金光,射沖斗府。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
真王早知此猴根腳,知曉與青帝、佛首有所淵源,不過青帝那處,已經收了六耳獼猴為徒,也算是了了因果,只剩下佛首一處,思及佛道之爭,本想派人捉拿來,又顧忌佛門反應,只得暫時按下心思,垂賜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天庭群臣中道門勢力頗大,盡皆以玉清真王為為首,雖對石猴各有心思,卻也不敢違背圣旨,紛紛應是。
而在同一時間,佛界極樂凈土之中,佛門三尊神念交流,虛空中金光萬道,蓮華朵朵,現出三尊法相,佛首帝釋天如來面相威嚴,接引阿彌陀佛寶相慈悲,萬佛之母準提面色莊嚴,法身橫跨無盡時空,在一切有情眾生迷障之中引渡輪回,普渡娑婆萬界中堪忍之苦。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靈明石猴出世,我佛門繼韋陀之后又一尊沙門護法即將歸位。貧僧感應天機,忽覺我佛法光大之期已然初露曙光,此猴于我佛門大為重要,不可等閑視之。”
接引能感應到的,準提和帝釋天自然也能感知,各自露出欣慰之色,看著那石猴在下界活動,準提笑道:“師兄所言甚是,此猴不但和佛首有不小淵源,更關乎佛法光大,需防儒道勢力暗行不軌,貧僧打算親往護持,二位佛友以為如何?”
帝釋天金色面容無甚波動,淡淡道:“有準提師兄親自關注自可保無虞,只是我教大乘佛法早已圓滿,一直未得到東進南傳的機會。如今下界紛亂,潛龍已入彀中,接引佛友多年前撒下的網也是時候收攏了。”
準提道:“師弟之言正和我意,南瞻部洲是人道氣運匯聚之地,此前一直被儒道把持,我佛門欲進無門,不期師兄多年前隨手一步閑棋,本以為是想捕捉一條大魚,沒成想竟網到一條真龍。如此深不可測的因果造詣,貧僧佩服。”
接引淡淡道:“此事實乃因緣所致,大漢圣庭罷黜百家獨尊儒法,使得南瞻部洲諸子百家盡沒,天下學說不歸于儒則歸于法,這才有了儒教的成立,以及現如今儒學的昌盛。”
“只是凡事皆有兩面性,君權和臣權從古至今便是對立存在,臣強則君弱,君強則臣弱。南瞻部洲文武百官盡皆出自儒家,彼此階級相同,面對君權壓迫時同氣連枝,本能的反過來壓迫君權,甚至從思想上塑造符合儒家利益的君主,乃至董仲舒大倡君權神授,以神權限制君權,以致上下一日百戰,大漢朝數百萬年來君臣爭斗不休,外戚、宦官、勛貴輪番上場,皆因儒家失去制衡,已經對君權形成巨大威脅,君王不得不依靠這些政治勢力達成平衡。”
帝釋天和準提點頭稱善,接引所說在三界大能中并不是什么秘密,大漢立國之初最大的使命就是興盛儒學,助孔丘立教成圣。
只是這雖然是大漢朝最初的使命,卻不是唯一存在的理由。任何組織一旦發展壯大起來,便會誕生獨立的意志,很難再完全受某一個人控制,當權者在行使權力的同時,也會受權力的裹挾,做出許多身不由己的決定。
這也是凡間王朝中許多大人物都淪為政治動物的原因,很多選擇不是發自自愿,但組織本身會本能的迫使眾人做出最有利的選擇,漸漸泯滅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