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經過五百多年,外來的人類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其他本土生命,展開了頑強的抗爭,才站穩了腳跟,發展成了如今的社會。
作為星際的難民,國家和民族概念在乾平星球已經消失了。沒有了國家和民族的隔閡,人類自身之間的沖突極少看到。
再加上乾平并不是安居樂土,雖然是“可居住區”,但是終究和誕生于地球的生命體有著很多不協之處,例如晝夜相差五十多度的惡劣環境,以及本土物種對人類造成的生死威脅,都有效地將人類的精力和怒火引向那些廣袤無邊的未探明區域上。
然而,一樣米養百樣人。人性的復雜,即使在種類遭受威脅的情況下,依舊不可能避免自相抵牾之事的發生。
那些內部沖突不是基于種族、民族和宗教這些極為危險的社會和文化因素,而來自對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追求。雖然,它對人類社會的危害不大,卻也只敢躲在和諧共處的陽光下的陰暗地道里。任何人都不允許在種群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內部出現任何問題。
在人類的知識中,虛幻和真實一直都是哲學和神學的必爭之地,可是當物理學介入后,一切都顯得具有條理性、真實性。
在《量子科技史》中,杜霖看到了量子傳送器篇章,大體明白了充滿神話色彩的彈指間瞬移萬里的道理。
《量子科技史》介紹,量子傳送方式不是傳統物理學上的物體運輸模式。它是基于量子糾纏理論,可以進行粒子態跨越物理空間的傳遞組合,從而實現乾坤大挪移。
簡而言之,在這一端量子傳送器中,完成對物體物理特性的原粒子量子信息的精確解析,然后傳輸到另一端的量子傳送器。
另一端的量子傳送器接受到信息后,會出現和原粒子一般無二的新量子態,并完成粒子精確組合。
組合之后,這一端的原粒子自行消失。另一端的粒子相應出現。從而完成了物體的量子運輸模式。
在閱讀《量子科技史》時,杜霖不知道自己已經發表了多少次的驚嘆。驚嘆這個平行世界的科技水平。
雖然書中涉及到科技的那些內容,有很多地方,他都是連猜帶蒙,曉得個大概皮毛,卻也容易接受。
不過,對于這個世界的另一個科技結晶,杜霖卻難以理解,那就是智能人。一種和人類幾乎一般無二的人造人。
在執行測繪任務的時候,他聽到桂之榮和嚴丹提及智能人。當時,桂之榮抱怨外面這么危險,為什么不派智能人執行任務。
杜霖擔心露了底,不敢亂問,猜測是否是智能機器戰士。所以,當看到這方面知識時,他自然仔細研讀了一番。
在幾本涉及智能人內容的書本中,都無一例外地在前面的章節里,解釋了智能人大量生產的原因。
智能人出現的主要起因,是人類數量的急劇下降。
在五百年的星際流浪過程中,因資源、技術,以及難以預測的太空危險,使得量子空間器里的地球人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在剛剛落戶乾平大陸時,惡劣的生存條件和食物短缺,又使得為數不多的人類蒙受了大量人口損失。
經過五百年的落地生存,如今,陸盟現有的五十五個大小城市中,生活三千萬人類。平均每個城市五十多萬人。海盟的四十個大小城市中僅有一千多萬人類。平攤下去,每個城市二十多萬人。
繁衍了五百多年,人類總人口目前居然只有四千萬,這令杜霖大吃一驚。相比杜霖之前生活的世界,僅僅重慶和上海兩個城市人口加在一起就超過五千萬。
難道最初達到乾平大陸的人類還不到十萬人?
杜霖心中唏噓。地球毀滅,對人類而言,真是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