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款便是姍姍來遲的《孢子》的資料片了《孢子:銀河大冒險》。
孢子資料篇相對于孢子基礎,其實玩法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是分為五個階段,不斷的進化。游戲的主要玩法上,和游戲的本體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在游戲本體中,玩家進入宇宙階段之后,就沒辦法再作為一個獨立的角色進入到星球內進行探索。
這一直是玩家的一個遺憾,對于星際探險喜愛的玩家,自然可以不在乎星球上的探險。
但是也還有很多的玩家,其實是喜歡能夠在星球上進行角色扮演的。
而《銀河大冒險》的玩法,便是滿足了這些玩家的需求。在資料片中,玩家可以從飛船上走下來,到星球上進行一系列的探險。
那些隨機生成的任務,則是他們探險的目標和引導。
任務是宇宙中的那些種族發布的,跟隨者任務的是很多獎勵,這些獎勵在宇宙階段同樣很有用處。
玩家可以在星球上對那些原住民進行一些改造,對星球的環境進行一系列的改造。雖然游戲資料片的名字是叫《銀河大冒險》,但是實際上更多的更新的內容,是體現在星球上的玩法。
不過游戲是在銀河系這個大背景下展開的,隨機生成的任務體系讓玩家的任務流程跨越了上百甚至上千個銀河,把原本集中在銀河系探險的玩法,下沉到了星球之上。
至少,對于之前的一些遺憾做了補丁:在《孢子》發布的時候,很多玩家面對星球上的史詩生物根本沒有抵抗之力,對于那種史前生物血量兩百五的情況下還有機會碰一碰。
可是面對血量一千蹭皮就死的史詩生物,根本連打都別想打。但是那些史詩生物就擺在那兒,不打總覺得心里過不去。
所以……這次的DLC的更新,總算是補全了這個遺憾。
相比于游戲主題的宇宙探險題材,這個資料片更加注重角色扮演,體驗上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的。
不過顯然劉能并沒有打算過于宣傳,少量的宣傳也都是集中在國外,國內的宣傳只有寥寥幾條游戲新聞,沒有引起太多的轟動。
事實上,《孢子》上線之后,在國內的確是火過一段時間,但是也僅僅是一段時間。他看過統計,國內的銷量,總銷量大約在三百多萬,關鍵是后期增長乏力。
可是在外不一樣,最初的一波銷售大火之后,僅僅是英語區就有兩百多萬的銷量;可是經過二次傳播,在游戲上線之后的半年多時間后,竟然銷量又爆發了一波。
這多少讓他覺得不能想明白。
但是看游戲在國內和國外的游戲社區的活躍程度,也大概能夠明白,的確這類游戲只能是在國內小范圍的傳播。反而是廣大的外國圈子里有很多的硬核用戶,依托著游戲社區做出來很多有意思的mod。
所以這款游戲的DLC主要是面對國外玩家了。不過后面繼續研發的《孢子:起源》可能會在國內好好的搞一波宣傳。《孢子:起源》是打算做成一款mmo游戲的,這類的游戲在國內是很有市場和用戶的。
這些事謝春嬌的判斷,當然劉能也是很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