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方疆域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
答案顯然很簡單。
百姓能夠在治下種植自己的土地,治下擁有最穩固、龐大的自耕農群體。
為什么說大明到后期收不上來稅賦?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明原有的龐大自耕農群體,被地方上的奸詐士紳、豪強,用盡千方百計去搶奪自耕農手中的耕地,這一搞要么破產,要么家破人亡,總之死在這上面的百姓絕不在少數……
一旦矛盾積攢到一定的境遇,再加上各類天災**,這也就出現了明末崩盤的現象。
“按照東海鎮地方衙署最初確定的授田機制,下官聯合相關官吏對六縣耕地進行了丈量,現階段已經完成丈量的是金州縣、復州縣兩地。
再加上之前東海鎮謀求發展、安穩民心,便約定給了東海鎮百姓的種種承諾,如此便使得金州縣境內的耕田均已全部分授完畢,分授原則是依據想東海鎮有功將士,東海鎮將士,平時表現積極等不同層級來進行分配的……”
東海鎮特殊的環境,使得生活在東海鎮境內的百姓,自始至終就并沒有擁有獨屬于自己的契約憑證。
雖然說在很久以前就安置了村落、鎮所,但是這并不代表著他們現在居住的房屋,就已經獨屬于他們的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依照著東海鎮之前頒布的種種規矩,當然了也因為這些制約存在,使得很多的百姓家庭為了擁有一個穩定的家園,家中年輕的青壯都選擇加入到東海鎮軍隊中。
因此看起來變動很大,但實際上這些情況根本就不影響,那些在東海鎮最初就移居過來的流民群體,相反他們也是此次授田的最大獲益者。
因為經歷了一系列戰爭后,在東海鎮軍隊中的青壯,其家最少就能獲得三十多畝的良田,多的甚至已經達到了三百多畝,這都是他們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拼殺出來的,東海鎮會絕對保護他們的所得!
趙宗武那雙虎目炯炯有神,言語更是鏗鏘有力道:“分配土地一定不能大意,諸縣未來能否擁有強有力的發展,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就看此次授田的基礎有沒有打好,一切都必須要按照規矩來辦事,如果誰在這其中敢動歪心思,一定不能心軟!
現如今東海鎮擁有這么多的疆域,從山東大規模啟動移民計劃是必須要做的,如果開頭都沒有做好,那么還怎么做到讓眾多的百姓背井離鄉的來到這個苦寒之地。
如果說不能填充大量的人口,那么東海鎮就不要想著擁有好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東海鎮還存在著諸多的缺口,一旦因此導致連鎖反應接連出現,本伯想那建奴不會給我們犯錯的機會。”
隨著地位的增高,趙宗武明顯感受到自己的精力已經嚴重不足,想要讓東海鎮擁有好的發展,那么就必須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里面來。
所以說讓孫傳庭他們,去具體的負責東海鎮地方的相關事宜,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聽著孫傳庭的匯報,趙宗武他在心中對于東海鎮地方衙署做的事情表示贊同,有他們的幫持,東海鎮的未來一定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