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走出去的壯舉,趙宗武已經落實了十余載,并且隨著征討流寇的進度,不斷加大此類壯舉的力度。
“還有在這段時間,本公一直都在心中思考。”講述完這些,趙宗武他又想到了一點:“伴隨著對外局勢的擴張,我軍對于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部署,也可以去進行相應的調整。
平定流寇的這些年,使得我軍虜獲了大批流寇頭目、悍匪、部眾,原本對待此類人群,應用極刑,將其鏟除!
但因為李自成他們,在中南半島發展的不錯,通過攻城掠地,使得我軍取得了不小的收獲,因此就將他們亦分批次的投放到了印度半島。
但根據近兩年傳來的消息來看,中南半島已穩步納入到海軍本部勢力范圍內,但在印度半島上,除了這臨海城池,尚臣服于我軍麾下,余者皆多少有些不服管教的味道。”
“國公爺您分析的很對。”洪承疇微微一笑道:“隨著李自成、李過等部,被海軍驅散到印度半島,這也讓他們多年來經營的勢力,一夜之間徹底沒有了。
同樣我軍在近兩年的時間,以巨利為誘導,在東南地區不斷吸納佃戶、流民,向中南半島移民了七十余萬眾。
有了這樣的雙管齊下,得以使得我軍能在中南半島,得以迅速占據主導地位,那些敢于反抗的勢力,早已被李自成他們給領軍平滅掉了,剩下的那些群體,皆是一些溫順的綿羊。”
對于臣服多年的中南半島,趙宗武他們用這樣一種模式去征服,也使得他們在海外收復了大批疆域,并且通過閹黨官員的治理,整個中南半島、南洋皆呈現著欣欣向榮的局勢。
被打上閹黨烙印的這些官員,在大明是人人斥責的存在,但是到了蠻荒時代的南洋、中南半島等地,那都是強到不能再強的官員了。
也是因為有這樣的反饋,使得趙宗武在梳理關中、山西等地時,除了必死的那類人外,余者皆打包送到了南洋、中南半島,至于他們能否抓住機會,那就要看他們自己的了。
在旁的陳奇瑜接著又道:“只是在將李自成他們,盡數驅散到印度半島后,卻沒有達到預期的部署。
原本按照參謀本署的論證,在李自成他們抵達印度半島后,便可順勢復制出在中南半島的模式。
用流寇勢力,去對外開疆拓土,這對于我軍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只是讓誰都沒想到的是,印度半島那獨特的種姓制度,竟漸漸讓李自成他們如魚得水。
這也是為什么,李自成他們敢不尊海軍本部軍令的根源所在。”
因為前段時間,趙宗武一直在梳理九邊重鎮,這也使得他的精力,難免出現了絲毫的懈怠,也因為這樣,使得他并沒有將注意力放到印度半島,由此產生了這樣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