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自家產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原來,并不是葉楓重生的這只小蝴蝶,震動翅膀扇起的變化,而是早在明朝就開始了。
明朝初期,宣德皇帝重啟下西洋計劃,年邁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死在歸途古里(印度卡里卡特),船隊回航至棉蘭附近,不知道是不是,太平洋上的蝴蝶振了下翅膀,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原本應該順利回歸,并且在幾年后,被明英宗下令停止,然后一切走向歷史的軌跡。
但不知道,被哪里的一只小蝴蝶,扇動了一場風暴。
這場風暴,帶起的一場暴風雨,阻隔了遠洋船隊一年之久。
風平浪靜后,王景弘等人率大隊回國,另有千余人擔憂誤時罪責,于是借口看守半年前開墾建好的鎮南堡,等待下次出海立功后再隨大隊回國。
兩年后,王景弘果然再度出使南洋諸國,回國時,蘇門答臘國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隨船隊到北京朝貢。
正統元年(1436年),輔政大臣以明英宗的名義(當時英宗年紀尚小,不足以親自執政)命南京守備太監王景弘,停罷采買營造(《英宗實錄》),轟轟烈烈的下西洋就此落幕。
而英宗雖然沒有懲罰,當初留守鎮南堡的眾人,但一幫所謂的清流官員莫名抵制,讓這些有功之人再沒有受到啟用。
前途無望,加上下西洋落幕,很多隨行人員難以接受。
于是,王景弘悄悄重組一支,數千人的船隊再度出發。
重回鎮南堡,以棉蘭為基業,很快統治了整個蘇門答臘,并且逐步占領婆羅洲、爪哇島,在南洋搞的轟轟烈烈。
土木堡之變后,英宗復辟,代宗逃亡南洋,自稱鎮南王。
而英宗,也懶得跟自己這位親兄弟計較,既然他選擇放棄正統,也樂的下詔,分封了代宗的鎮南王封號,從此南洋歸于大明。
似乎是歷史的慣性,還是讓明朝,逐漸走向了敗亡歷史,崇禎仍然成了明末最后一帝。
只是南洋的鎮南王一脈,果斷切斷了與大陸的聯系,成立南明帝國。
而歷史上的南明,也不出意外的被吳三桂剿滅。
在新世紀到來之后,八國聯軍再次叩開了滿清的大門。
但由于南明的存在,怨氣沖天的華夏人民,揭竿而起,滿清覆滅,國家進入軍閥混戰時代。
而南明帝國,也在上百年,西方國家的圍剿下危機四伏。
當時的南明皇帝朱茂,迫于西方國家的壓力,做出放棄南洋基業的選擇,組建了一支大軍重回華夏。
重新回國的朱茂,幾場戰斗打的十分順利,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朱茂竟然是令人震驚的放棄了皇位。
國家從此進入內閣時代,正式定名為龍夏國,得到了百姓們的贊同。
但東林黨的崛起,外加倭寇入侵,導致國家又一次陷入危機。
如同明末一般,這幫東林黨人又一次跑的跑、投降的投降。
幸好武將們站了出來,組建了帝黨,與許多愛國有血性的東林黨人,共同撐起了抗倭大業。
抗倭結束后,清算東林黨賣國賊,一場赤壁之戰,徹底平定龍國的所有危機,使得龍國快速強盛起來,并且投入到二戰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龍國統一并且借助二戰崛起,是西方國家不想看到的。
在西方國家的陰謀下,南洋反叛,前南明大將李耀分裂南洋,使得龍國國土面積又回歸歷史。
并且在整個西方國家的封鎖下,龍國不得不悶頭慢慢發展,一直到米國與黑熊國冷戰后期,第二次米熊關系惡化,急需拉攏龍國。
時任內閣首輔的大閣老,順勢改革開放,龍國正式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