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就是不知道,那得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了。
……
帶著陸舟提供的數據回到了上京之后,胡洋立刻聯系了先前在火種計劃中的幾個骨干研究員,成立了一個獨立的研究小組,開始對這些寶貴的實驗數據進行研究。
與此同時,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霞光號,也成功進入了從火星返回地球的軌道。到了這一步,整個救援行動基本上已經沒有了懸念,網絡上關于這件事情的討論也逐漸降溫了下來。
等到宇航員返回地球之后,央視會再做一期專訪節目,不過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遙遠的事情暫且不提,就在霞光號啟程前往火星的這一個半月的時間里,地球上也是發生了不少事情。
就在NASA緊鑼密鼓地推進著阿瑞斯計劃與深空之門計劃的時候,華國這邊也沒有閑著。無論是星空科技,還是月球軌道施工委員會,開拓月球資源的腳步都沒有停下。
隨著月宮號一期工程完工,六名宇航員正式入駐之后,人類文明的觸角終于真正意義上伸向了這片荒蕪的土壤。
高懸在軌道上的空間站就如同好望角的港口,為從舊世界前往新世界的人們指引著航向。或許十年,也或許二十年,仰望著這片星空的人們,便會在無數輪的日升日落中,見證這里的繁榮……
當然,這還不是最令人振奮的事情。
經過了無數個日月的設計與實踐,陸總設計師提出的“地月轉移軌道運輸系統”,終于從圖紙上走到了現實。
在征集了網友們的意見之后,“地月轉移軌道運輸系統”的第一臺航天器被命名為“鵲橋”號。
整個鵲橋號的設計思路與祥瑞號相仿,都是引擎后置單項推進,利用各引擎的速度差實現推進方向的控制。唯一不同的是,電推進系統從五座推進器縮減到了四座新型號的推進器,機型也從原本符合流體力學的長梭形,改成了長方體,并且刪去了機翼的設計。
如果說以前像是一架飛機的話,那么現在則更像是一艘艦船,在地月系統之中直來直去往返的那種。
隨著鵲橋號的“下水”,并且由長征九號重型火箭送入近地軌道之后,月球軌道施工委員會對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再次上升了一個新的量級。
往后從近地軌道至月球軌道的物資運輸,都將由這款專門為外層空間航行設計的電推進航天器完成。而裝備貨運艙的鵲橋號,在保證運輸效率的前提下,對地月轉移軌道的單次運載力已經達到了500-750噸這個恐怖的數字!
目前,月球軌道施工委員會正在考慮從國際空間站租用一個節點艙,用來安裝“用于中轉物資”的貨艙。
如果這項合作能夠談成的話,國際空間站將成為從近地軌道至地月轉移軌道的物資中轉站。
從今往后若是有什么東西需要從地球送去月球上,只需要由小型火箭或者其他航天器將其送至這里,最后再由“鵲橋號”一次運走便可。
如此一來,即便是不具備大型火箭發射技術的航天企業,也將能夠參與到月球軌道施工的工程之中!
大推力推進系統將不再是前往地月轉移軌道的門檻,通往月球最困難的一段航程,將由星空科技的“巨船”來承擔。
或許連陸舟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一個行星際運輸公司的雛形正在建成。
大概也不會有人想到,當初馬斯克創立Space-X公司時便懷揣著的夢想,此刻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在太平洋的對岸慢慢地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