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北平,公孫瓚的駐地。
“將軍,有書信送來。”
一個傳令兵走進帳內,單膝跪地,雙手盛上一卷竹簡。
只見公孫瓚自顧自低頭批閱公文,連頭都沒有抬一下。
“又是劉虞那老貨的說教詞嗎?與我扔到火盆里燒了干凈,省的看到,嘮叨地我煩心。”
如果說袁紹更接近于門閥世家,那么公孫瓚便是一位徹頭徹尾的軍閥。
軍閥眼中,唯有士兵。
幽州地處大漢邊陲,常年受羌胡之禍,便是公孫瓚守衛邊疆,屢次擊退羌胡襲擾。
雖有守護百姓之功,但公孫瓚絕對算不得一個好人,他經常縱兵劫掠,所有軍資均沾染著百姓之鮮血,雖然隊伍帶的很好,但并不受百姓所喜愛。
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丘八,本質與董卓相近。
這也導致公孫瓚與自己的上司,幽州牧劉虞一貫不和。
劉虞算是漢末少數幾個愛民如子的州牧,哪怕是異族也是試圖用仁政感化融合,在民生上有相當的建樹,尤其看不慣公孫瓚這種驕縱嗜殺的德行。
前幾日,公孫瓚又是突入敵境,縱兵屠殺了一個羌人部落,繳獲不少牛羊馬匹,他原本甚是得意,寫信向劉虞請功,卻被劉虞劈頭蓋臉給罵了一通,指責他殘暴不仁,甚至用上了“殺良冒功”這樣的詞匯,卻是把公孫瓚這個糙漢子給氣得不輕。
在公孫瓚的眼里,百姓,牛馬爾,像羌人這種異族,甚至連牛馬都算不上。
殺幾個畜生都不如的東西被橫加指責,公孫瓚當時就不干了,連續幾天稱病不出,連劉虞的來信都被他直接一把火燒了個干凈。
“秉將軍,是渤海太守袁本初的來信。”
“哦?拿過來。”
聽聞此言,公孫瓚終于是來了興趣。
袁紹與自己并不算相熟,兩人只是在討董時打了幾個照面,雖稱袁紹為盟主,但這不過是當面客套一下罷了,公孫瓚眼里,一向是勞資天下第一。
公孫瓚接過竹簡打開,目光在上面快速掃略而過,嘴角卻是滿滿掛起了微笑。
“有意思,有意思。”
只見他一合竹簡隨手一拋,那竹簡在空中劃過一條拋物線,正好落在帳中的一個火盆之內,很快便化作了灰燼。
“來人,傳我命令,點起兵馬,與我追殺董卓!”
“得令……等等,將軍,追殺誰?”
————————
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給大家解釋一下。
這是取冀州的一環。
審配的計策說穿了其實很簡單(歷史上是逢紀的計策,魔改,不要在意)。
袁紹的信是誘餌,誘使公孫瓚出兵攻打韓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