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之氣象……”
這個時候,白葉輕笑起來:“他眼力不錯嘛,難怪會成為行業中著名的藝術評論家,完全說到點子上啦。”
“……不要臉!”
曹象面無表情,掩飾心中的震驚。
他也沒有想到,高博對白葉的評價這么高。
如果他不是確定,高博生平與白葉沒有任何往來,與李東興更是毫無瓜葛,他也要懷疑高博的評價中,是不是摻雜了強烈的個人感情因素。
臉是什么,又不能吃。
白葉撇嘴,況且高博說的也是事實嘛。
畢加索本來就是大家。
他繼續看下去,感覺高博的評論,真是有意思啊。
彩虹屁這么多,他都有些……高興啦。
“回歸正題,我之所以寫這篇評論文章,就是受人之請,評價白葉的雕塑。不過在正式評論之前,我也看到了網上的非議。其中許多言論,在我看來不值一哂。”
“我歸類總結一下,針對白葉的雕塑,多數人的看法是……”
“看不懂。”
“稀奇古怪。”
“嘩眾取寵。”
“莫名其妙。”
“……”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一件不符合大眾審美,古古怪怪的東西,卻被中海美院一群老師學生認為是藝術杰作。”
“‘我’不喜歡的,‘你們’居然覺得好,肯定有黑幕。”
“這其中必有不為人知的交易。”
“真相只有一個……”
評論文章在嚴謹中,又有幾分詼諧幽默。
這也是高博成名的原因之一。
不過行文卻不辛辣,沒有半點諷刺的意思,只是輕松的調侃。
因為高博也很清楚,辛辣、諷刺只能沖著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去,對于“不明真相”的群眾,還是要以引導為主。
所以他在文章中,也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首先大家要知道,美和藝術,完全是兩回事。白葉的雕塑作品,或許在一些人眼中并不美,甚至還有幾分丑陋,但是卻不影響它的藝術價值。”
“為什么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藝術的進程,就是不斷的顛覆之前人們的的審美觀。”
“以國畫為例子。”
“嚴格來說,國畫起源于壁畫,從最原始的石壁,再到陶土木板,然后畫到帛上。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魏晉時期逐漸形成了體系。”
“到了北宋時期,官方畫院鼎盛,艷麗華貴的風俗畫,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但是到了南宋時期,有人覺得這種畫太艷俗,開始挑戰傳統,才有了文人畫的出現。”
“風俗畫多數是以細筆描繪,也就是工筆畫。”
“文人畫講究意境,那是寫意畫。”
“從那個時候,國畫的兩大支柱流派,開始成型啦。”
“但是在南宋的人來看,什么寫意畫……分明就是垃圾,造型線條粗糙,墨色又不均勻,畫得一點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