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這是紫砂壺中的經典造型,久盛不衰。
在原時空,歷代以來的紫砂名家,都有屬于自己的石瓢造型。
實際上,石瓢原來應該叫石銚。
銚,吊音。
原指煮開水熬東西用的金屬器具。傳說是東坡居士蘇軾,把這金屬做的銚,成為了由陶土做成,所以稱為石銚。
蘇東坡以石銚煮茶,倍受文人的推崇。
到了后世,紫砂壺名家,截取了這個典故,紛紛創造了紫砂“石銚”。
這個名稱,沿用了幾百年,直到一位姓顧名景舟的紫砂壺大家橫空出世,他引用了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的典故,把石銚改成了石瓢。
從此以后,這種壺型就叫石瓢,成為了定式。
可以說,石瓢壺從造型,再到文化內涵,都十分的豐富。
所以才成為了紫砂壺中的經典款式,雖然白葉沒辦法把這些文化內涵講述清楚,但是不妨礙他把石瓢壺完美復制出來。
他在幾位老師傅的幫助下,另外還花費了兩個月時間,期間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才最終圓滿成功。
或者說,只把這一把壺,讓他覺得滿意,沒砸。
其他次品,他全砸了。也就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讓其他人覺得,他確實不是創業,而是在創作,搞藝術創作。
“壺中百變?”
高博敏銳察覺,白葉話里的弦外之音,“你的意思是,另外還有其他形式的壺?”
“沒錯。”
白葉直接承認:“在我看來,紫砂壺造型,應該沒有固定的款式,可以千變萬化,隨心所欲,只要達到泥、形、工、款、功五個標準,就是一把好壺。”
“怎么說?”
高博詢問,其他人也在聆聽。
對于新事物,具體怎么評價,他們也有自己的審美標準。
但是也不妨礙他們,聆聽創始人的想法。
“所謂泥,自然是指制壺的原料,紫砂泥。”
白葉娓娓而談:“據我研究,不同的紫砂泥,在不同的工藝燒制下,也存在一些差別。在成壺之后,給人的感觀,也不盡相同。”
“至于形,更是多樣化了。”
白葉笑道:“在我看來,紫砂壺可以方非一式,圓不一相,風格最重要。只要造型均衡有神韻,也不在乎什么模樣。”
“工,自然是工藝,燒制的工藝,已經造型的工藝。”
白葉慢聲道:“一把好壺,就是一幅好畫,講究點、線、面,渾然一體。最簡單的要求就是,壺嘴與壺把絕對在一條線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緊,天衣無縫。說到底,就是線條流暢重心穩,立得正,別歪了。”
“所謂的款,大家也看到了。”
白葉微笑:“這是仿書畫樣式,集字畫篆刻一體,讓紫砂壺更美觀。”
何止美觀……
其他人心中有數,這篆刻字畫,分明是畫龍點睛,讓紫砂壺脫胎換骨,從普通的器物,變成了藝術品。
“最后的功,是指功能性,實用價值。”
白葉解釋道:“壺就是壺,不能單純追求花里胡哨,忽略了它的實用功能。畢竟這種紫砂壺不僅是用來收藏、欣賞的,更重要的還是它用來品茶。”
“不信你們品嘗一下,用這紫砂壺泡出來的茶水,滋味更加醇厚、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