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說,范吉安等人,有意向參加小廟壁畫之后,江元就第一時間聯系了曹象,告訴他這件事情。
對此,曹象不假思索,毫不猶豫答應下來。
他有分寸的,對于包括江元在內,那些亂七八糟的人,他肯定拒之門外,免得打擾了白葉創作。
可是他卻清楚,范吉安是什么人,更明白范吉安一行人,參觀壁畫所帶來的影響。
說到底,江元等人只是建筑師、或者官僚之類的,未必懂壁畫。然而范吉安等人,卻是真正的行家,甚至是行業中,鼎鼎有名的畫壇巨匠、宗師泰斗。
這樣的人來參觀,曹象肯定大開方便之門啊。
所以一行人,沒有任何波折,直接暢通無阻,順利進入廟宇,看到了廳堂中的壁畫。
“這……”
乍看一眼,范吉安愣住了,他終于明白了,江元等人的感受。
流暢的線條,飄逸的人物,壯觀的畫面。
盛唐之風,恰如其分。
“曹衣出水。”
“吳帶當風。”
“春蠶吐絲。”
一瞬間,旁邊幾個人,也忍不住驚嘆。他們幾乎以為,自己眼睛花了。不然的話,怎么可能在墻壁上看見古名家之作。
或許現代人不清楚,但是行家心里有數。
國畫的傳承,一開始并不是以紙絹絲帛為載體。事實上,壁畫才是源頭。最起碼在宋代以前,壁畫才是社會的主流。
宋以前,那些讓人耳熟能詳的大畫家,比方說吳道子、周昉、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之類,基本是以壁畫揚名。
沒辦法,由于技術原因。
宋代以前的紙,其實不合適作畫。再加上,由于時代的限制,圖畫在當時,也不受世人重視。
直到宗教興盛,佛道兩家為了傳播信仰,開始在寺院道觀墻壁上,描繪仙佛神圣的圖案,以吸引信眾。
久而久之,壁畫開始盛行。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百姓,在潛移默化之中,對于繪畫也開始感興趣。
或許這也是繪畫藝術,得以發展的根本原因。
反正壁畫在南北朝開始興起,盛于唐宋,衰于元、明,主宰了幾百年的審美,還影響了后世。
在唐代,算是發展到了頂峰、極致。以至于,唐代最富盛名的大畫家吳道子,才有了畫圣的美譽。說白了,就是那個時期最厲害的畫家,被世人捧上了神壇。
當然,當時的壁畫,確實不負盛名,畫技之絕妙,哪怕到現在,也讓人津津樂道,嘆為觀止。
因為通過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圖畫,哪怕不是原本的真跡,而是后人的臨摹之作,也可以讓大家領略到,當時名家大師的手筆,確實是非比尋常。
在墻壁作畫,與在紙絹上作畫,多少有些差別。不過本質上,藝術的感染力,卻完全相同。
特別是技法,可謂是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