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評論文章,多數是不知名的評論家蹭熱度,文章內容比較空泛無趣,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壓根沒說到點上。
類似這樣的文章,無非是蒙一下外行人,騙些點擊量。不要說白葉自己了,恐怕行業人士也不重視。
真正讓人難以忽略,重點關注的評論文章,也就是幾個成名多年,有口皆碑的評論家之作。
高博就是其中之一。
自從兩年前,他率先為白葉發聲,幫他“翻案”之后,他仿佛成為了白葉的“御用”評論家。
但凡白葉有什么作品出來,大家都可以在期刊上,或者社交網絡中看到他的文章。
現在也不例外,江南圖書館新聞報導才出來兩天,大家刷新高博的社交賬號,立馬看到了新鮮出爐的評論。
大手筆之作,肯定出手不凡。
眾人好奇,發現高博的文章,根本不糾結于雕像背后的故事。哪怕一些人打聽過了,也隱約知道一些狗血內情。
這些狗血恩怨情仇,無疑是大眾讀者,比較喜聞樂見的。普通評論家,往往揪著這些事情不放,各種挑唆、站隊、剖析……
對此,高博卻不執一言,不費半點筆墨。他在文章中,分析雕像的角度也比較刁鉆,探討的是世俗觀念與藝術眼光的差異化。
他以大學者雕像為例,講述了一些人,乍看到雕像的時候,對于雕像的造型,不滿意、不理解,覺得丑爆了。
這樣的事情,不僅限于白葉的雕像作品,更普及存在于藝術行業之中。許多人對于一些藝術作品,不明白究竟好在哪里,自然與藝術的創作本質,產生了強烈的沖突。
其中的對錯,一言兩語講不清楚。
或者說,不管是群眾,還是藝術家,都沒有錯。
錯的是……社會。
真的,這不是梗,而是事實。
社會環境,教育,氛圍,直接影響人的審美。普通人對于藝術,沒有明確的概念,還停留在粗淺的階段。
要知道,藝術家的工作不僅要靠手,更要靠大腦。創作的靈感,作品的靈魂,因人而異,也因人成事。
不同的人,對于美的理解,肯定不一樣。
特別是藝術家,由于對于藝術的探索、思考,比常人領先一點,所以作品有時候超脫于時代,經常背負了罵名。
所以高博希望大家,對于看不懂的藝術,不要急于否決,要多一點容忍,多一些包容。
陳大器看著文章,忍不住轉頭道:“白葉,高博對你,還真是……盡心盡力的維護啊。”
“必須的呀。”
白葉理所當然道:“你當我的幾套紫砂壺,那是白送的?”
“……”
陳大器沉默了,某些崇高的理想,又一次支離破碎。他決定不說話,繼續觀看文章。
在序言之后,就是實際的分析,告訴大家白葉的雕像,到底妙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在專業領域中,得到的高度評價。
“一般來說,肖像雕像中要表現自然的造型,微妙的肌肉活動與細膩的表情,這比較容易突顯雕塑家的技巧。”
陳大器看到這一段文字,頓時拍案叫絕:“總結得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