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樂對科比這么多年傳承精神的了解,如果他只是單純的退役,不對自己喜愛了大半生的籃球運動做一次真情告別,反倒不符合他的性格。
“為什么是我?”這是周樂想要問的。
“不知道,看到你,覺得就是你了。”看似很不走心的回答,實則卻是最走心的回答,一個偏執狂挑選人,眼緣或許不止是第一選擇,還會成為最終選擇,他們總是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
“好。”周樂沒有去想,點頭答應,他不知道自己會做成什么樣,但他希望作為一名粉絲,對偶像的致敬是以這樣的方式。
他的告別,我的致敬。
兩個人,沒有過多的交流,似乎也不需要過多的交流,有些話說出來沒什么意思,該懂的一個眼神就懂了,該理解的一個眼神也都理解了。
“你想以什么樣的方式?”周樂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答案,或許這就是科比退役之后,還想著要告別卻沒能真正付諸于實現的原因。
當這個問題沒有得到答案之后,周樂不得不作為一個采訪者,強制的將兩人聊天的氛圍拓展化,盡可能貼近科比生活的點點滴滴,將他所有對籃球的熱愛,全部都聊出來,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如何看待退役。
不需要任何的官方話語,一切都是掏心底那點最真的東西,之前科比也曾經與類似的人接觸過,說實話那種感覺不太好,沒有觸及到他內心所要的那點感覺,對方談的方式,無法激起他的熱情,作為一名職業運動員,他知道創作就和比賽是一樣的,如果你缺乏熱情,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那拿出來的東西也必然只是流于表面的文字,很難真正的打動人。
能不能感受得到那份熱情,找到對的人,會讓覺得根本無需去找,對方一定會給你一個答案。
周樂作為演員的成就,科比是認可的,但當導演或者說一個告別短片的策劃者,到底行不行,科比根本不成作過考證,只是知道對方曾經在華夏國內成功過幾部作品。
“我想要看到你的那封告別信。”聊著聊著,某一個契合點觸動了周樂。
“那就以這封告別信件作為主題,另外與其你親自出演,或是滿世界的去尋找一個你孩童時候的形象,我有一個想法,不如我們以動畫片的形式來展現,你覺得怎么樣?”
對的人,對的答案,周樂的靈光一閃讓科比直接拍大腿站起來,他想過如何去拍這個短片,可總覺得跟自己的比賽錄像集錦是連在一起的,很難有那種觸動觀眾的點。
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網站,都會有自己打球時的視頻,更有各種扣籃、拉籃、后仰乃至絕殺的視頻,包括自己奪冠時的慶祝,包括自己退役時的講話,這些東西都已經是滿滿擺在那里,自己再去弄一個短片加入這些元素,很顯然過于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