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結束,已經有相當多的影評人,在教授身上看到了周樂的意圖,他從未將自己的東西埋藏的很深,只能說他比別人厲害的地方在于他敢去將‘想’的東西付諸于行動。
掌聲在全球范圍內充斥電影院,孤帆遠影沒有讓等待的觀眾失望,它比第一部要更加的精彩,所呈現出來的故事也更加有趣,九成以上的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都將支線內容牢記于心,他們害怕自己看不懂這部電影,絢爛的特效畫面當然是‘視覺過癮’的保障,看懂這個故事是觀眾離開放映廳后需要給自己的一個交代。
如果發個朋友圈,不能來幾句內心的感悟,那都覺得丟人。
北美市場,很多人都是暗自嘆氣,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看《孤帆遠影》能取得怎樣的輝煌吧,剩下的,不要去嘗試了?
吐槽?挑刺?找穿幫?
別鬧了,暫且不說很多準備好來找毛病的電影人都被電影吸引忘記了最初的初衷,沒忘記的,也覺得自己要來做那個惡人,可能還沒有形成批量的影響,就已經被全球范圍內的電影迷給淹沒了。
平心而論,《創世紀》真的改變了電影商業和藝術層面的涇渭分明,它正在用影響力模糊這個概念,將電影足夠好看且有嚼勁這樣一個概念,開始重新定義。
不需要定義金影獎是什么類型的頒獎典禮,也不需要與奧斯卡或是歐洲三大電影節正面對抗,這部電影帶給金影獎的就一個概念,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好電影,那就來征服觀眾和專業的評審。
電影,電視劇,音樂,選秀……
所有的產業,在評選這兩個字上面,都存在著到底我們是迎合大眾的口味,還是迎合專業評審的口味,兩者都有的弊端該如何規避,如果無法規避,那所有的問題都無法解決。
多方數據匯總,讓大眾來監督專業,讓專業覆蓋面更大的進行全方位評審,《創世紀》給大家的標準是,你讓所有人說你一聲好就可以了,如果做不到,那這‘所有人’的群體內,要看你能得到多少個‘好’!
為何說金影獎等著《創世紀——孤帆遠影》,當電影上映之后,一些不太明白的人開始懂了,金影獎必須要樹立一個標準,才有可能讓自己站得住。
票房,大批量的觀眾比例投票,多數專業評審的被監督評審機制,金影獎在恰當的時機出臺了評選機制,雖說還沒有脫離現有的架構,作為觀眾是能夠看得出來,有心去做改變,一直為之努力。
金影獎的行為暫時沒什么人去關注,它只是給自己選了一個恰當的時機證明了自己的存在,真正被人持續關注,還要等到這部電影的觀影熱度稍稍退減一些。
剛剛結束首映場,全球范圍內的娛樂媒體都出動,這一次不需要跑到別人家里去采訪,守在‘自家門前’就可以,首映場散場,媒體上前進行采訪,所有的網絡直播通道都開啟著,所有的媒體都做好了以最快速度將采訪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你能想象得到傳統媒體會在深夜來一個臨時的娛樂新聞節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