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子那里出來,時間已經到了中午。
樸基書在京城收購的七件拍賣品,除了這塊大漲的翡翠毛料外,在潘家園還有兩件,兩幅古代字畫。
只是這兩件是他在潘家園一家古董店里收上來的,此時的潘家園還沒成型,那家店自然也不復存在。
不過這難不倒葉余,誰讓樸基書寫的那么詳細,把店鋪名字,古字畫來源都寫上去了,給予葉余極大的方便。
【那明山字畫店】這名字一看,就知道是用自己名字起的,還有之前的古玲玉石,似乎這個時代的人,都喜歡用自己的名字直接做店鋪名。
簡介上寫的很清楚,兩幅古字畫都是那明山祖上傳下來的,而且那明山是滿族人,還是小有名氣的滿族人,就居住在潘家園附近。
有名字,有大概地點,找起來不難。
只用了一個多小時,葉余就找到了這個那明山,那明山的家離潘家園只有三里地,本人就是這附近很有名的一個老炮,打聽起來真的很容易。
這兩幅古代字畫,樸基書的收購價一個是一千,另外一個則是八百,葉余從那明山手里直接買來,只用了八百塊錢,不如樸基書的一半。
主要是那明山還沒去開字畫店,不是按照生意來做,現在又比樸基書早了六年,價錢自然少了很多。
晚飯之前,葉余又把這附近的另一件拍賣品收到,這是一面唐代銅鏡,略又損傷,但在后世價值不低,樸基書的收購價是三百,葉余的收購價是五百。
這是第一件葉余用比樸基書更多的錢收上來的拍賣品,主要是那戶人家不知道為什么,堅持不賣,葉余只能不斷加價,最終才將東西收下。
那戶人家并不知道,別說五百,哪怕他們要一千,葉余也會毫不猶豫答應。
一天截胡了四件,葉余很滿意,帶著這些東西住進了旅館,國營旅館要介紹信,但私營不用,不過卻需要身份證或者戶口簿,戶口簿再次幫了葉余的大忙。
第二天一大早葉余就去了郵局,將昨天收下的兩幅古字畫和唐代銅鏡打包,一起寄給了外公。
外公家八零年搬進去后就沒再換過,這個時候他肯定能收到,雞蛋不能都放一個籃子里,奶奶那有了,外公這也放點,只要他們給自己留住,回去說不定就發財了。
為此葉余特意寫了一封信,告知外公這三件東西真正的價值,別讓他給便宜賣了,然后特意注明,這三件寶貝要留給他最最可愛的外孫,這才是關鍵。
葉余父母都是獨生子,葉余自己也是,絕對給錯不了。
逃不開的潘家園,繞不開的琉璃廠。
葉余感受了一次神奇的京城黃面的,打車到了琉璃廠。
琉璃廠文化街,古玩愛好者的又一圣地,這里和潘家園不同,這是一個真正的老街,早在清代就已存在。清朝實行滿漢分居,漢族官員府邸、各地會所多聚于此,加上進京趕考的學子大都居住附近,琉璃廠大街便多出了許多文房四寶的店鋪。
再之后,京城各地城隍廟的書市也都搬遷而來,形成了文風鼎盛的琉璃廠文化街。
一直到后世的2020年,琉璃廠依然有不少商店出售精品的筆墨,紙張。
清中后期,古董文玩盛行,琉璃廠又多了不少的古董店,有些古董店一直延續,傳承甚至達到一兩百年,是真正的百年老店,這里真東西也很多,不過大都價格都要貴一些。
和潘家園不同,潘家園比較雜,店鋪也有,小販也有,潘家園地攤非常出名,早期又有不少人在潘家園撿漏,所以那里人氣比較旺。
琉璃廠多是老店,很多店主都經驗豐富,自身就是專家,在這里撿漏要比潘家園難很多,不過真正有錢的收藏家,都更喜歡這里。
樸基書的十件拍賣品,有三件就是在這里獲得,雖然樸基書的人品不怎么樣,但不得不承認,他在古玩上的水平還是個非常的高,不然也不可能在琉璃廠撿這么多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