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求推薦票。
……
陶鍋中熬煮的液體,是用曬鹽坑里挖來的海鹽結晶溶解成的飽和液——就是幾乎要在底部出現無法溶解的固體結晶的液體。
但經過多次反應,過濾之后,這液體的飽和程度就已經下降了太多!
從陶鍋陶罐內的清液開始沸騰算起,足足熬煮了近一個小時,其中的水分蒸發了近小半之后,陶鍋陶罐的底部才開始出現結晶!
看到這些結晶出現的第一時間,楊挺便將陶鍋陶罐中剩下的液體倒到早已準備好的椰殼當中,并且小心的不讓底部的那些結晶混合到倒出的液體之內……
現在,倒出的這些液體,就又是富含氯化鈉氯化鉀的飽和液了!
如果繼續加熱,氯化鈉和氯化鉀會一起析出,可如果采用降溫的方法,那就不同了!
在物理特性上,雖然氯化鈉和氯化鉀都易溶于水,但相對來說,氯化鈉的溶解對溫度并不算太敏感,但氯化鉀卻相當敏感!
因此在飽和液降溫的情況下,氯化鉀絕對會比氯化鈉更先析出!
隨著椰殼內液體溫度的降低,底部逐漸開始出現出結晶,并且越來越多……
等到結晶不再析出的時候,楊挺用手指蘸著還微溫的液體嘗了嘗,發現咸味雖然很足,但卻依舊還略有澀味!
也就是說,液體中的氯化鉀,并沒析出完全!
將液體重新倒回陶鍋陶罐,當然,析出的那些結晶,卻被他小心翼翼的過濾出來,不讓之混進去。
再次加熱,冷卻,析出結晶!
這個過程,足足用了三次,直到原本一陶鍋一陶罐的液體只剩下一罐,而且液體中也只剩下純粹的咸味,而沒有任何的雜味的時候,楊挺這才停止反復降溫的過程,而是一直加熱……
陶罐中的水分,在隨著蒸發在不斷的減少!
而同時,陶罐的內壁,底部,開始逐漸出現大量白色的粉末……
楊挺用小樹枝刮了一點粉末,放在舌頭上一嘗……
那種純粹,安心的咸味,直讓他感覺渾身的每一個細胞似乎都在隨之顫栗……
他幾乎都無法形容那種味道!
但那絕不僅僅只是鹽巴的咸味,更有著幸福的味道……
等到水分蒸發的差不多了,楊挺將陶鍋從火上撤下,準備利用陶鍋的余溫將剩余的水分蒸發干。
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以免溫度過高,否則的話,鹽巴中將會有股焦糊味……
花了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才終于將鹽巴給提純了出來,楊挺可不想因為最后這一步,讓自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所吃的任何食物之上,都有股焦糊味……
等到最后一點水分蒸發,陶罐里便出現了一捧左右,大約半袋食鹽左右的雪白如雪的鹽巴……
想到整整兩椰殼的鹽鹵結晶提純成到現在,居然只剩下了三分之一不到的鹽巴,楊挺在感慨損耗如此之大的同時,也是慶幸不已……
畢竟,那些損失掉的,可都是不利于身體健康部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