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馬振江趕緊湊上去看了看,成長于五六十年代的技術人員受蘇聯影響很大,多少都懂些俄文,馬振江也不例外,盡管沒辦法正常交流,不過簡單的斯拉夫字母還是難不倒他。
于是扶著眼鏡看了好一會兒,這才一臉恍然的點點頭:“是嘍,是嘍~~難怪蘇聯的飛行員會無緣無故的釋放干擾彈,八成就是這東西惹的禍!”
蒙建業聽了這話,腦袋有些發懵,連忙問道:“我說老馬,不是你的導彈逼得蘇聯人打得干擾彈?”
“我導彈都沒打出去,怎么可能逼到他們?”
“你還想打導彈?”
“唉,打出去也就是個大號的竄天猴(一種沖天的炮仗),根本就打不準的。”馬振江毫不在意的擺擺手,笑瞇瞇的就跟沒事人一樣。
可聽的蒙建業卻是目瞪口呆,馬振江一看蒙建業的模樣,也就不好昧著良心隱瞞,便把實情說了出來。
原來自打得到埃及軍方的貨款后,闊起來的艦空導彈研究所心氣兒也就高了,以前限于條件不敢弄的東西,這下也敢伸手試試。
更何況如今的紅旗61導彈被定為外貿項目,在審核上不如國內自行裝備的那么嚴格,再加上海軍方面也有著艦空導彈領域來個廣撒網多撈魚的心思。
如此在幾方或默許,或縱容,或積極的姿態下,艦空導彈研究所還真如蒙建業在船舶工業展上信口胡謅的那樣,列出一長串的紅旗61的衍生型號。
其中就有一型紅外制導版本。
雖說這一版本是新列入的開發型號,可這一型號的預先研究卻已經延續了十多年,因為六十年代末,還跟中國交好的越南為了感謝中國的幫助,向中國提供了一批繳獲的美軍裝備。
其中就有當時美軍裝備的便攜式防空導彈FIM—43,代號“紅眼睛”BLOOK3。
對于這款在當時比較先進的便攜式防空導彈,中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便組織國內的科研力量對這型導彈的幾項關鍵技術進行攻關。
歷經多年的時間,中國已經初步掌握了“紅眼睛”便攜式防空導彈的關鍵技術,只不過由于“紅眼睛”原型彈存在的固有缺陷,導致仿制出來的便攜式防空導彈性能并不穩定,因此便沒有列裝,而是將其作為技術儲備保存起來。
艦空導彈研究所作為當時論證國產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幾家科研院所之一,自然是得到了相關的技術資料。
而且馬振江等一批艦空導彈研究所的骨干也始終認為,在海上防空,特別是末端防空,紅外制導技術還是大有可為的,所以便建議繼續在這一領域展開研究。
只不過這些研究因為經費原因,只停留在理論探索階段,直到埃及的貨款到位,馬振江等人才豪氣一次,把多年的理論成果集成到紅旗61防空導彈上,從而衍生出一款有別于半主動雷達制導基本型的遠紅外型防空導彈,紅旗6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