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消息多傳一會兒就是要讓消息發酵,然后形成激烈的化學反應。
至于效果,從童援朝剛到奮進廠便急匆匆帶著照片登上返回京城的火車就知道,應該小不了。
只不過蒙建業預見了反應的程度,但還是低估了反應的實質,哪里是化學反應,根本就是原子裂變的核反應好不好。
當童援朝拿著照片趕回船舶機械研究所后,整個研究所就跟炸了鍋一樣,瞬間就燃了。
要知道在六十年代初,也就是核潛艇立項不久,中國便開始論證航母的可行性,但由于種種原因,航母在初期的論證階段便被否掉,但相關的基礎研究工作卻并沒有停滯。
畢竟很多東西不但可以用在航母身上,其他艦艇照樣可以應用,就比如說航母的攔阻裝置,換個角度和位置,就可以作為遠洋救援船打撈設備的核心組件。
還有彈射器,其中的活塞與氣缸的結構足可以應用到不少類似的機械組件中去。
正因為如此,上級只是停了航母這個整體,下面的分系統其實并沒有做一刀切似的叫停,然而由于國內從來沒有航母使用的經驗,很多方面都得從頭開始摸索,因此走了不少彎路。
負責相當一部分分系統理論研究的船舶機械研究所便是如此,以至于為了摸索航母某一部分的結構特點,船舶機械研究所甚至都把國外航母的模型弄過來反復觀察研究。
然而模型畢竟只是模型,外觀模仿得再像,內中的結構也無法完全還原,就更別說那些精密的分系統了。
所以從六十年代到如今,這類研究進展得十分緩慢,成果更是寥寥無幾。
若非如此,82年海軍新領導班子向上級提交的未來海軍二十年規劃草案中,提到的興建一艘三萬噸級的航母也不會被否掉。
這其中除了資金的問題外,航母相關的技術工作一直為取得實質性突破也是極大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也有人提出直接購買國外的成熟航母,可一來國外的報價實在太貴,二來這種堪稱國之重器的現代化裝備如論如何也不能受制于人。
當年晚清北洋艦隊因為幾發炮彈硬生生覆滅的事例還未走遠,如今的新中國又怎能重蹈覆轍?
于是軍隊要忍耐,海軍只能在忍耐中繼續忍耐!
但忍耐不等于暫停,船舶機械研究所該干的事還得干,海軍現在是勒緊褲腰帶忍著,可誰又能保證某一天海軍發達了,不要航母呢?
所以進展再慢也得堅持。
就在船舶機械研究所為航母分系統久久無法突破,只能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跟時間死磕之時,童援朝帶著奮進廠準備收購“墨爾本”號航母的消息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