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林說得是一點兒也沒夸張。
增加減震浮筏是潛艇降噪的重要措施,但如何設置,怎么設置,負責此項子系統的船舶機械研究所卻兩眼一抹黑,根本就不知道。
盡管靠著一份兒韌勁兒,也搞出些成果,不過大多數都不太符合實際情況,甚至有些還適得其反。
然而這次“考察”阿戈斯塔—70型潛艇,直接就讓閉門造車數年的鄭國林瞬間找到了方向。
以前,鄭國林他們覺得減震浮筏就跟奮進廠當年的內河游輪上的裝置差不多,以彈簧或特種橡膠為媒介,抵消發動機的機械噪音。
參觀了法國潛艇才發現,根本同以前的思路大相徑庭,減震浮筏有沒有,有!但卻不是直接安裝在潛艇艙室上。
而是把筏體通過隔振器支撐到艇體上,換句話說,閥體跟艇體并不直接接觸,而是通過支撐結構將其懸空。
至于支撐筏體的隔振器則是用液壓原理替代硬質的彈簧,使得支撐結構能夠最大程度的吸收發動機產生的勢能,從而達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但還不夠,因為各結構之間因為接觸、摩擦還會產生不必要的噪音,因此法國的潛艇在發動機、筏體、隔振器等接觸面上設置了數層由特種橡膠制成的阻尼材料,從而將震動消減到最低。
這還不算,艇內的系統管道也沒有直接跟艇體相連,而是由彈性連接管作為媒介,安裝在艇體上,從而令管壁的震動降到最低。
總而言之法國潛艇在結構降噪方面遠遠強于中國國內的任何一型潛艇,鄭國林“考察”之后可謂是即欣喜又緊迫。
欣喜自然是在結構降噪方面有了明確的參考和思路,這次回去必然會在這方面取得不錯的進展。
至于緊迫也不難理解,阿戈斯塔—70型潛艇畢竟是法國七十年代的產品,盡管采用了不少法國“紅寶石”級核潛艇的技術,可依舊改變不了其七十年代技術水平的實質。
可既便如此,國內依舊達不到人家的技術水平,如此差距,鄭國林不急才見鬼呢。
其實同樣著急的不僅僅是鄭國林,姜懷民也是一樣,這位聲吶技術專家盡管看上去沒有鄭國林那般廢寢忘食,但所受到的震撼卻絲毫不差。
特別是艇上聲吶基陣中的那款偵察聲吶,對姜懷民這位老專家簡直就是顛覆性的。
因為這套低頻被動測距、偵察聲吶并不是傳統意義的普通聲吶,而是專門用于判別目標信息和魚雷預警的專用聲吶。
換句話說,這款聲吶可以通過不同的聲學信號,不但能準確的判斷出敵方艦艇、潛艇的具體型號,而且還能提供來襲魚雷的大致型號和相應預警。
這套東西聽起來貌似沒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對聲學信號的具體識別嘛,只要能把聲吶做得精密點兒,運算處理快點兒,并不是什么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