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
半個月后,海軍N艦隊某基地,柏守晨看著完完整整的“魚叉”潛射導彈,以及導彈水下運載器,激動得不能自已,以至于縱有千言萬語的他,最后只能好,好的說個不停。
姜懷民、鄭國林、牛軍等人也是一個個的興奮異常,看著“魚叉”潛射導彈,就好似看著自家兒孫一樣,是怎么看怎么喜歡。
“各位專家,今天正好你們都在,那我就冒昧的問一下,咱們國產的潛射導彈多久能取得突破?”
一同過來的還有N艦隊參謀長董益民,看著只能在報刊雜志上見到的“魚叉”反潛導彈,這位務實的海軍高級軍官也是打心眼兒里高興。
那可是潛射導彈,完全可以水下隱蔽發射的反艦導彈,若是中國的潛艇都能裝備,那戰斗力至少提高三倍,如此立竿見影的好東西,試問誰不想要。
只不過相對于柏守晨等人對技術孜孜以求,董益民更加實際,因此才會有這么一問。
“有了這個實物,三年內應該能拿出一款成熟的國產品。”
柏守晨是真的高興,聽了董益民的話后,一改往日的嚴謹,直接曝出了一個大膽的時間表。
若是在以前,柏守晨打死都不敢說這大話,要知道如今的C—801反艦導彈連單翼折疊怎么搞都不知道,因此C—801反艦導彈的發射裝置十分笨重。
這也是為什么C—801反艦導彈無法采用魚雷發射管,只能在潛艇艇體加裝發射裝置的重要原因。
而如今“魚叉”導彈的實物就擺在眼前,這已經不是開卷考試,還得翻書找答案,而是直接把最佳答案給了你,要是還不明白,就真的是棒槌了。
于是困擾C—801反艦導彈多年的單翼折疊得到解決辦法不說,“魚叉”導彈內的渦噴發動機也是讓柏守晨下一步改進C—801導彈有了確切的方向。
要知道如今的C—801反艦導彈還是在用火箭發動機,也由此導致C—801反艦導彈的燃料燃燒過快,從而令射程始終無法突破50公里。
而采用渦噴發動機的“魚叉”導彈,得益于發動機高效、節能的特點,在燃料段與C—801反艦導彈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射程卻達到驚人的130公里,由此可見渦噴發動機的優勢是多么巨大。
早些年C—801反艦導彈不是沒討論過上渦噴發動機,可問題是導彈的渦噴發動機可不是普通飛機用的那種大家伙,而是需要高度集成的小型化型號。
在這方面國內完全一片空白,別說制造了,連內部的結構是什么樣的都不知道。
如今好了,一枚近乎完整的“魚叉”導彈就擺在眼前,其內部的J402小型渦噴發動機更是保存完好,這就等于說給中國相關部門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學習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