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就在蘇釗剛剛來到地表的這一段時間,各種各樣的地質活動的反饋信息就沒有斷過,就算是現在所處的前哨陣地,也在經歷著持續的3.0級地震,只不過得益于陣地的整體構建技術后良好的緩震措施過濾掉了這些地表的振動。
這個位于深層地下的基地能夠在十萬年以上的時間中保持著自身的完好,甚至利用地底深處的巖漿池這一液態層作為一部分的地震緩沖濾波措施,整體的精妙設計不說,如此長的時間內一定是有著良好的維護才能保持正常運行的。
通過探機的探測數據,推斷出這樣的地下基地因為在這種惡劣環境下存在時間過于久遠,外部探測設備基本只是單純的氣候預警設備,在外界的極端氣候來臨之后就全部縮回了基地深處,整個基地再沒有了任何的對外探測手段,這也是昆侖探機能夠輕松的在地堡外圍建立前哨陣地的原因。
不過出于對于敵方空間技術未知等級的考慮,先前昆侖艦隊在無空間波動屏蔽設備的地表沒有是使用任何的空間折躍技術,一直到最近通過反復確認了目標基地內部沒有任何對誘餌空間變動產生反饋能量變化的波動之后,并且建立了空間波動信號屏蔽裝置才開放了夜刺戰甲的折躍功能使用權限。
屏蔽設備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傳送空間的外層再加裝一套類似的設備,調整維持原本的外層空間參數,并通過曲率和質量的補償對齊來屏蔽空間折躍時產生由于空間質量變化散射的引力波變動和空間膨脹波動等等可以被遙感到的變化信息。
地下基地的自動維護機制也就意味著其對于外殼破損的敏感檢測能力,想讓夜刺戰甲這么大的目標破拆基地外殼潛入基地內部,難度之大足以想象。
至于為什么不走其正式通道,開玩笑,走正常通道還能叫潛入么?
那還不如直接提交通訊請求正式方位呢,這種不低的科技水平,這個基地深處的存在總不可能連自己家的大門被人打開了都不知道吧?
就算是昆侖能夠通過先進的電子科技黑進對方的大門控制系統,但是還有著大量無法入侵的物理機械結構能夠讓對方知道大門的開啟狀態的。
自己要是硬黑人家的大門進去,估計到時候自己的夜刺戰甲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知道對方所謂的遠程打擊火力到底都是些什么了。
不過既然有空間折躍的技術,敵方還基本不可能發現的情況下,昆侖就有相當簡單的方法完成入侵了。
蘇釗現在就在等這項工作的完成。
昆侖的小型模塊化工程智械正在利用隧穿設備打穿這個基地的防護層進入其內部,不過30厘米大小的穿孔直徑,還有昆侖先進探測技術的加持,確保了穿孔線路上沒有任何的探測設備。
只要等待穿孔的完成,這臺工程組智械就可能通過變形構建一個小的空間折躍設備,傳送大量的模塊智械進入,然后重復之下,就可以重組構建成具有更大體積傳送能力的折躍裝置。
這種情況下,就可已完成在蘇釗看來通過30厘米的孔運送10多高巨大夜刺戰甲的近乎魔術的潛入行動。
于此同時,昆侖另外一種先進的探測手段也展現在了蘇釗的面前,這種技術,是空間折躍技術前置探測技術發展出來的應用技術之一
質量探測技術。
蘇釗這才感受到了先進的科技從來不是獨立的某一項,而是大量的基礎科技整合之后才能展現出來的集體魅力,同樣的,空間折躍這一項功能實現,與之對應的就是大量的前置科技已經衍生科技,并且是基于曲速航行技術而來。
這讓蘇釗明白了科技積累的重要性,每一項昆侖的先進科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整個地下基地的詳細結構模型展現在了蘇釗的面前,并且精確的標注出了每一樣物體的質量參數。
而這種精確的結構模型,絕對不是任何類似振動波探測之類的主動探測技術所能夠實現的,很多的物體并沒有和地下基地的建筑主體進行直接接觸。
也就是質量探測這種先進的被動探測技術才能夠在對方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將基地的內部情況探知的一清二楚。
而且以對方的科技水屁精,那些主動探測技術無論偽裝的有多好,還是會有非常明顯的痕跡會被對方的相關感應器所感知,倒是后打草驚蛇的話,蘇釗的這次潛入作戰任務肯定也就胎死腹中了。
對方顯然是沒有能夠感知到質量探測這種被動探測的技術,或者說,這種經被動探測技術本身就是無法被安置的,只能夠通過相應的手段屏蔽自身的相關探測數據來進行防御。
牧給蘇釗說明了質量探測的有嗲你的同事,也說明了質量探測的缺點。
首先就是面對大質量的引力源時,這種探測技術就會近乎失效,大質量引力源自身的引力足以屏蔽覆蓋所有的低質量物體引力數據,這一點就會使得該探測手段近乎失效。
其次,使用曲率引擎的空間對齊技術,對目標區域進行覆蓋的話,由于空間質量的對齊,該探測方法也會同樣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