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他,感覺好像與天地融為一體般,猶如傳說中的天人合一。”
“果然是風采蓋世,真是世間奇男子。”
“如此年輕便成為大儒,難道是因為掌握了讀書養氣之法?我到是聽到一個傳言,說讀書養氣之法乃是大儒之根基……”
“此傳言,我亦聽說過。”
“難道真如此?”
“這個傳言,很有可能是真的。”
這時,有三十出頭的文人沉吟一下道,“據古籍上的記載,在數千年前的檀香書院,凡是大儒與大賢,皆掌握了讀書養氣之法。正因為掌握了讀書養氣之法,才有檀香書院千年的輝煌,可惜……”
文人說完還搖頭嘆息一聲。
“這讀書養氣之法,倒是沒有失傳,但為何現在,卻無法掌握了?”有學子忍不住好奇道,“我大宋雖有四位大儒,卻只有石安公懂得,真是怪事……”
“讀書養氣之法,不是練習了便可掌握,而是需要悟。”另有文人道,“或許是吾等悟性太差了吧。”
“十人百人,倒是可以說悟性差,但是千人萬人,這就說不通了。”
“這的確有些說不通。”有學子點頭,道:“即使真有一代人悟性差,但不可能代代都悟性差。況且,也不可能真有一代人悟性差……”
“那是什么問題?”
“誰知道?若是知道,豈不是找出了根源?若是找出了根源,這么多年過去,早就尋到了解決的辦法……”
“噓,安先生準備晨讀了。”
“安靜。”
山坡上。
當封青巖面朝東方時,山坡下的吵雜聲就迅速消失,眾人猶如被捂住嘴般,立即安靜下來。
晨讀依舊是《詩經》。
這個天地同樣有《詩經》,內容并沒有太多的變化。
因為《詩經》都差不多,但是世界卻不一樣,就導致了各個世界對《詩經》的理解不同,甚至是根本理解不了。因為有些世界并沒有發現過這些事情,更沒有詩經中的各種風谷等,讓他們如何去理解?
如此去通讀?
至于這個世界,為何會有詩經,而內容同樣差不多。封青巖心中有大概的答案……
因不管九州大千世界,有多少的小世界。
但是真正的圣人,卻只有八十一位,他們顯化于各個世界,教化各個天地的民眾。而且,顯化的時代太過久遠,圣人的時代已經不可考究,甚至成為神話傳說。
但諸子經典,卻神奇地流傳下來。
諸子的經典便是如此來。
當封青巖開口時,便有一個個白色的文字,從他口中吐出來,于空中擴大擴散,使得天地都產生一種共鳴般。他的洪亮而充滿韻味的讀書聲,在回蕩,回蕩于天地間,回蕩于眾人的心里。
“口吐浩然!”
“這是浩然之氣!”
“果然是讀書養氣之法,而且十分恐怖的讀書養氣之法!”
在山坡上下,一些第一次體驗晨讀的文人學子,皆被眼前的景象所震動了。因為“口吐浩然”這一幕,只存在于書籍上,存在于傳說中,并沒有親眼所見。
在大宋王朝,其實一直流傳著,讀書養氣之法,乃是成來大儒的根基。可惜,讀書養氣之法就在那里,卻上千年來都沒有幾人能掌握,即使是石安公都是似是而非,并沒的真正掌握。
“安先生口里,怎么吐出一個個文字?”
有女子疑惑問。
“那不是文字,而是浩然,這是口吐浩然,不是口吐文字……”有人忍不住回答,便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心隨著充滿韻味的讀書聲,去感受《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