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這么晚了。”
孫伯自己停下,不再與小花閑聊,而是起身推個三輪出來。
“孫伯,你這是要?”
孫伯:“今年蔬菜結得太多了,根本吃不過來。我打算摘些黃瓜去集市上賣,小花,一起。路上我再與講講我當年開山放炮的事。”
“呃……”
其實吳小花小時候很喜歡聽大人講故事的,但是后來大了,他才知道大人們所謂的“親身經歷”有很多都是“藝術加工”的,比如同一個故事,老王說就是老王的“親身故事”,老李也這么說。不同的只是主角的名字不一樣。后來他們甚至講新聞故事,換上自己的名。總之,很坑。
算了,去就去吧。雖然1個故事只有1點認可維度,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吳小花心里一動,除非這批被他禍害的劇組離開,否則他根本就進不去。
而且像他這個只演過僵尸的群特,也很難再找到一個光明正大收割認可維度的劇組。
什么演的好,獲得導演的認可,那是對演員說的。而群演,講什么演技。
現在的其他劇組們在拍的是幾部抗戰劇。除了幾個主演外,群演們也就是跑步沖鋒,“啪”(槍),死了。
“沖啊!”
“轟”(炮),死了。
這個就是群特,因為有臺詞。
而這些根本沒有辦法讓吳小花收割認可維度。
就吳小花的理解,認可維度是產生于人們的思維情緒波動。比如喜歡、討厭、恐懼吳小花,才能收割到認可維度。除非他演的是腦漿開花,嚇得觀眾嗷嗷叫,否則,一點用也沒有。
陪孫伯去賣菜,引發了他的談興,反倒可以收割到認可維度。除了慢了點,少了點,其他挺好。
吳小花與孫伯交換了三輪車的主位。
腳踩三輪,不會騎的人能把車子騎溝里去,會騎的人,踩踏也有吃力感,用來拉貨。大件,比不上汽車。小貨,不如電動三輪。只不過老爺子舍不得換,就一直用它。
吳小花幸好小時候就會騎,不然還得老人載他,他是會不好意思的。
如果路上再碰上熟人。
嗯,應該是可以引發他們心緒波動的。
但是,他,小花,這樣的認可,他不稀的要。
從院子門口到村口,有寬約一米左右的水泥小路,三輪車跑起來很輕松。
農貿市場距離這里也就10里路左右,吳小花買咸魚的時候去過,他認識路。
接下來就是卸貨,擺攤了。
各家的攤位在農貿市場是固定的。不過那是天天賣菜的常攤販。
而像孫伯這樣,家中種的菜,吃不了來賣的,是沒有固定攤位的。他們屬于游擊隊,哪兒有空位,擺在哪兒。
今天,孫伯擺的地方就是農貿市場的附近居民小區。
這里的人流量比不上農貿市場那么大,但他們的菜本就不多,一個小區也消化的了了。
而小區的住戶也非常喜歡這類自家種的農家菜。
所以當吳小花踩著三輪車到的時候,便有三三兩兩的住戶圍了過來。
選好一個地方,吳小花停好三輪車,將后架上裝滿黃瓜的竹筐搬下車。
然后……
“這什么味兒?好臭!”
“是啊!又腥又臭!”
……
小區居民對你厭惡認知+1。
小區居民對你厭惡認知+1。
小區居民對你厭惡認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