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學海是個實誠人,見店主這么說,就覺得人不錯,再加上打心眼里喜歡這只瓶子,于是就向店主詢價,最后兩人還到兩萬三,戴學海一咬牙就同意下來。
之后的事情,就像前文說的,這只荸薺瓶被趙琦小姑的朋友發現了問題,手頭過重,畫工也有些隨意,筆畫生硬,并不是到代真品,而是民國時期的仿品。
戴學海鬧了個面紅耳赤,就去找店主退貨,然而,他們又沒有簽訂協議,店主根本不退貨。
戴學海講述的時候,服務員也開始上菜了,趙琦給他倒了酒,戴學海講到最后,把一杯酒一飲而盡,顯得既無奈又氣憤。
“那家伙太氣人了,我拿著東西去退貨,他跟我說不好辦,我說不是說的嗎?他就拿古玩這行沒有退貨的先例來敷衍我,完全是兩幅嘴臉,我還從來沒見過如此厚顏無恥這人!”
對于戴學海的遭遇,趙琦也深感同情,但說到底,戴學海也有些經驗不足,他自己守規則,信承諾,但換成別人,就不一定了,如果當時他簽訂了協議,也就沒有現在這些事情了。
當然,這并不是為賣家開脫,那家伙既然說可以退貨,那就應該可以退貨,不能把自己的信譽當兒戲,耍小聰明,早晚要付出代價,平時對這種店,也應該躲的遠遠的。
“小姑夫,說句實話,您還是經驗不足,不能他說退貨,你就相信,至少要留個證據才行。”
戴學海苦笑道:“我也沒想到,那人看起來老實八交,居然是這樣的人啊!”
趙琦問:“你是在哪個店里買的東西?”
“如意古玩店。”
“店主姓蔡?長得高高瘦瘦的?”
“對,就是他,你認識他嗎?”
“聽說過他,這個人做事確實不怎么地道!”
前世,趙琦和這位蔡老板有過合作,有段時間,他特別迷戀各類銀器,正好那時蔡老板也經營銀器,趙琦就經常光顧,他買東西比較大方,一般只要看好,價格合適就會買。
因此,對蔡老板來說,趙琦是個好買家,不像別人那樣摳門,為了維持長期買賣,他不會跟趙琦喊出天價,所以一有新貨,他總是第一時間給趙琦打電話。而對趙琦來說,少了別人的參與,也給他的撿漏帶來了機會。
有一回,趙琦在蔡老板那里買到了一只銀胎小爐,樣式極為少見,唇口直立,四乳足,造型圓潤。口部鎏金,外壁施醬色為地,錯金箔作折枝西番蓮圖案,于小尺寸器物身上作大尺寸花卉裝飾,藝術效果凸出。
只是因為保存不善,鎏金有些脫落,外表看起來也不怎么顯目,所以蔡老板走寶了,把它低價賣給了趙琦,后來趙琦研究出,它應該是清雍正時期的宮廷造辦處的作品,就賣了一個好價錢。
沒想到,蔡老板不知怎么,發現趙琦在銀爐上撿了便宜,便賣給了他兩件動過手的銀器。
也是當時趙琦對蔡老板太過信任,連別人說蔡老板的品行不好都沒放在心上,馬虎大意就著了道,之后蔡老板也不給他退貨。
由此,趙琦看清了蔡老板的為人,從此便不在跟他做生意了,重生之后,他雖然也經過蔡老板的店幾次,但從來都沒有進去過。
基于對蔡老板性格的了解,趙琦馬上就想到了一個主意,可以幫戴學海把錢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