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父說:“小兄弟,我家現在的情況,你應該也知道了,這只碗的真偽對我家真的很重要,所以還請你能講講,它到底有什么問題。如果確實不對,我也不想折騰了,先去找人借錢渡過難關再說。”
于明輝看向凌宏才,示意他幫忙勸勸趙琦。
凌宏才說:“趙琦,于叔叔一家現在確實挺難的,你就說說你的看法吧。”
趙琦沒有拒絕,他說道:“于叔叔,冒昧相問,您是怎么判斷它的真偽的?”
于父脫口而出:“我是從它的造型、胎釉……物別是我拿著收藏的耀州窯瓷片跟它相比,什么都沒有問題,就算氣泡也是一樣。”
趙琦說:“其它咱們先不說,您說氣泡一樣?您覺得憑借氣泡就能鑒定瓷器的真偽了?”
于父理所當然地說:“那當然了,現在許多專家不都這么鑒定嗎?”
氣泡是陶瓷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有人認為由于釉層中含水分子,在陶瓷燒制過程中,窯內的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氣化,而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便形成為氣泡。
也有人認為以石灰釉和石灰堿釉的古瓷,因釉中含有氧化鈣元素,氧化鈣元素在高溫玻化過程中比較活躍,一活躍就產生了釉中氣泡。
各個朝代的制瓷工藝,還有外在原因不同,導致瓷器產生的氣泡也因此不同,氣泡的大小、疏密等方面,都有差別。再加上保存原因,自然氧化等等,氣泡還會發生一些變化。
于是,有些專家學者專門對氣泡做了研究,并且著書立說,廣傳大眾,導致現在許多人都把氣泡鑒定,當作是鑒定古瓷的真理。
趙琦搖了搖頭:“氣泡確實可以用來輔助鑒定瓷器的真偽,但這種作用非常小,甚至還不如不看。”
于父眉頭一皺,覺得趙琦的說法不可思議:“為什么這么說?”
趙琦說:“很簡單,我就問您一個問題,耀州窯是不是只有一個窯場?”
于父說:“那肯定不可能啊,耀州窯是一個窯系,各個窯場只是工藝類似。”
“對呀,所以不看氣泡的原因就已經被您說了。”
趙琦說:“要知道,古代不是現代,機械化程度很低,每個窯場的師傅都是手工制作,窯溫也有差別,燒出來耀州窯瓷器,看似相同,但多少有些細微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您還覺得每一件耀州窯的氣泡會是一樣的嗎?
不信的話,您可以把你收藏的耀州窯瓷片拿去進行科學鑒定,肯定會有一些差別的。這并不是說,瓷片標本就沒用了,收藏者可以通過瓷片標本對古瓷有清晰的認識,但不能把一些細微的地方,比如氣泡,套用到同類瓷器鑒定上,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說到這里,他停了一會,接著說道:“再說氣泡,現在有些仿制者已經有能力和技術制作出相差無幾的氣泡,要什么樣就什么樣,而且一些自然產生的氣泡變化,也能做得出來,完全可以以假亂真,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