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龐華茂則哈哈笑了起來:“哦,我到要聽聽你的理由。”
“首先,咱們說說髹漆薄厚的問題。”
趙琦侃侃而談:“各時期的剔紅雖然在整體及結構上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比較一下各個時期的剔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以實物而論,早期宋元時期的剔紅,紋樣都比較淺,也就是后人說的‘用朱不厚’,大約十層左右;元末明初的風格是紋樣加深;到了明清以后,剔得就比較深了。至少髹漆三十六層,多者百層。”
龐華藏打斷了趙琦的話:“等等,你的意思是說,這是早期的剔紅漆器?”
“不要這么沒禮貌,等我說下去,你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趙琦皺了皺眉頭,他很不喜歡別人在這種時候打斷他的話,他繼續說道:“到了清代,尤其是雍乾兩朝,剔紅的制作分工進一步細化,‘髹工上漆,畫工行紋,牙工用刀’。
明代和清代剔紅的最大區別是打磨。明朝剔紅完工后等髹漆徹底干透,然后用野生銼草精心打磨出光澤,隨著刀具的進步和審美品位的發展,清朝剔紅則一步到位,不再打磨,全靠刀工的圓潤起轉剔出花紋樣式。此器很明顯是明朝早期漆器打磨的特征。
從工藝角度上講,紋飾逐漸加深就是加深制作難度,提高質量要求。好比早期的電視機,體積大,屏幕小,還是黑白畫面。后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彩色電視機,背投電視,以及現在的液晶電視機等等,性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歷史上的這些工藝品也具備這些逐漸進化的特征。所以早期的剔紅紋樣都比較薄,后來越變越厚。這件奩盒光澤發暗而不刺眼,漆色泛現出木紋,包漿自然……完全符合明早期剔紅的特征。”
趙琦講到這里,又指著桌上的奩盒說道:“再說它的藝術特點,既有‘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致’的山水圖案,又有類似元代‘繁文素地,厚葉肥花’的連枝花卉;既有元代華麗夸張的外族特點,又有明初作品中的細膩漢風,可稱明初雕漆的典型作品。
此器能夠從明初保存到現在,還如此完整,頗為不易。我實在無法想象,這么一件難能可貴的剔紅漆器,會有人認為它是一件不值不提的工藝品,真是不知所謂!”
趙琦嚴肅地看著龐華茂,就是這樣不懂裝懂的人越來越多,才會讓古玩這個行業如此浮躁,把真的說成是假的,把假的說成是真的,搞得這個行業烏煙瘴氣。
趙琦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既然遇到了,自然要好好說道說道!
龐華茂聽了趙琦的分析,有些啞口無言,同時,趙琦最后說的這番話讓他有些羞惱,犟嘴道:“誰能保證你說的就是真的!”
趙琦呵呵笑道:“至少我是盛宇的鑒定顧問,你呢?又是何方神圣!”
李寅又加了一句:“趙先生還參加了江東電視臺《尋寶天下》的拍攝。”
龐華茂心里咯噔一下,他完全沒想到,眼前這個年輕人有這樣的身份,《尋寶天下》他到是也聽說過,是一檔江東電視臺新辦的欄目,現在出了兩期,據說反響不錯,聽說尋寶的確實是個年輕人。
不過,他不喜歡看地方電視臺,打心眼里有些看不起本地古玩圈的人,覺得廟小妖風大,對本地圈子里的人物并不了解。
但也不得不說,別看趙琦年輕,能夠成為盛宇的鑒定顧問,肯定也是有一兩把刷子的,只是他心里就是不服氣。
“既然你說的這么珍貴,那就買下來啊!”
“這件奩盒我保守估價一百萬左右,你出個價,合適我就買了。”
趙琦對著陸林說道,錯了,態度誠懇一些,向他請教,他肯定會指點一二,最差,你不服氣那也別說話,像現在這樣,錯了還嘴硬,他打心眼里看不起。
陸林心中跌宕起伏,痛快得不得了,又得知東西能值百萬,更是激動,昂首挺胸,大聲說道:“你要的話,只要給我一百萬就行了。”
“行,咱們現在就去銀行轉賬。”
前段時間,彭大胡子為了籠絡公司里的幾位顧問,給了他們一項福利,如果手里有古玩,可以用比較公道的價錢賣給公司,或者手里急需用錢,也可以抵壓借款,最高可以抵八成,如果時間短,抵壓的次數又不多,基本不要什么利息。
趙琦手上現金不多,便把之前從季莊叔公藏品中買下的那件嘉靖五彩瓷給賣了125萬,差不多賺了30萬左右。
有了這筆錢,他才能有錢買下柳慧婷帶來的兩件筆筒,之后又轉手給了詹泉,詹泉給了他120萬。
現在他手中有170多萬現金,買下這件剔紅漆器綽綽有余,等回頭賣個好價錢,又能賺幾十萬,如果放上四五年,翻個兩三倍都是正常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