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被楊莫熱情地迎進了客廳,見到了楊莫電話里說的那位朋友。
這人六十左右的樣子,胖墩墩的身體上頂著一顆光溜溜的大腦袋,手上拿著一條長長的手串,不停地盤動著。頗像電視里肥頭大耳的老和尚,頗為和藹。
看到兩人進來,這人站起身來,主動介紹了自己。
大家客套了一番,趙琦便主動把菩薩像拿了出來,關可復見了塑像的樣子,頗有些意外,很可能是覺得跟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趙琦注意到關可復的神色,笑著說“關老,有什么問題,你盡管提。”
關可復沒有直接說先問趙琦能否先看看,趙琦笑著表示沒問題。
關可復仔細打量著塑像,一開始還有些皺眉,慢慢就發現了塑像之美,臉上也不時閃過贊嘆之色。
到最后,關可復嘴里嘀咕道“這尊菩薩像要是大一點就好了。”
趙琦笑著說“隋朝時期的佛像一般個頭都不大,這是因為當時社會動蕩,戰亂天災頻發,民不聊生,經濟繁榮時間不長,總體缺銅少鐵,所以鑄造的佛像都比較瘦小。”
關可復恍然地點了點頭“趙老師,不知你能否講講判斷是否是隋朝時期佛像的特點”
“這可是個大話題啊,一時半會講不太清楚,我就以這尊塑像來簡單講講吧。”
趙琦分析道“一般來說,隋朝時期的菩薩面相多長方臉,頷首挺胸,婷婷玉立,姿態曼妙優美,無論佛與菩薩皆衣薄貼體,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北齊曹家樣的樣式,但在天衣的處理上大幅度簡化,只在與佛像或菩薩身姿相映襯的線條上作表達,造型更趨寫實。
而進入初唐時期后,在經歷了北周滅佛時期之后,造像大部分在恢復舊有的樣式,所以此一時期之佛教造像常帶有明顯的隋代遺風,而這更深遠的影響了盛唐時期的佛教雕塑風格,成為了承前啟后之重要連接點,在我國早期佛教造像上可謂曲精奇妙的時期。
這尊塑像延續南北朝以來菩薩的經典造型,將菩薩曼妙之身體姿態展現無遺,天衣尾端略向外揚的樣式,亦承襲了北魏后期以來的作法,瓔珞自然交叉亦與同時期三秦等地出土石雕高度吻合,且鑄造洗練,做工精良,線條流暢所以說是典型的隋朝標準器。”
聽了趙琦的講解,關可復心悅誠服地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前就聽說趙老師你知識淵博,說實話,我心里多少是有些不信的,今日一見,果然了得,難怪老話說的好,自古英雄出少年”
趙琦連忙謙虛地表示過獎了“事實上,我們小字輩腦袋里的東西,都是從你們這些老前輩那里學來的,咱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樣才能提高自己。”
他現在確實有些成就,但卻絲毫不敢放松自己,從重生到現在,經歷的時間不長,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他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生怕哪天這一切又煙消云散了,自己又回到前世落魄的時期。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危機感,他一直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學習的機會,哪怕真得又回到過去,至少他腦海里的這些知識不會變吧
當然,真要像趙琦擔心的那樣,所有東西都可能是虛幻的,但至少也是他提升自己的動力不是,混吃等死不是他的風格。
關可復很中意這尊塑像,兩人商量了一下,取了個整數,以三十萬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