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的統治者錯誤的認為,只有讀書人,才是人才,或者說,只有讀死書,認死理,認為讀書就是為了當官,讀書就是為了躋身士紳階層,這樣的人,才是人才。
其實,他們錯了,倒不是說讀書人不是人才,只是他們的看法太片面了。
讀書就只為當官,然后躋身士紳階層,然后兼并土地,然后依靠兼并來的土地過上上層人的生活,這樣能發展起來嗎?
這樣只能慢慢走上絕路!
讀書人還應該有別的追求,不能只為當官,更不能只為躋身士紳階層。
比如王宣這樣的,讀了書,有學問了,就開始考慮怎么把匠戶的技藝傳承下來,并想方設法的去提高匠戶的技藝,這樣,大明的工業才能發展起來。
比如俞大猷這樣的,讀了書,有學問了,就開始考慮怎么用改進武器和戰船,擊敗倭寇,怎么改進戰車,擊敗蒙元騎兵,這樣大明的軍隊才能強大起來。
工業發展起來了,有錢了,有先進的武器了,軍隊強大了,有實力了,大明不就隨之強大起來了嗎!
這就是大明的希望所在,或者說,這些人才是大明的希望所在!
至于那些讀書純為當官的官紳,不但不能令大明富強,在很多方面,反而是阻礙大明發展的絆腳石。
這次,楊聰也不讓王宣提醒便清醒過來了,他微笑著自嘲道:“什么低賤的貧民百姓啊,要說低賤,我這商戶出身才是最低賤的吧?”
這話說的!
好吧,士農工商,要說地位,商戶的地位還真是最低賤的,這是事實,王宣和俞大猷都沒法反駁。
楊聰突然又問道:“先生,志輔兄,你們有沒有想過繼續參加鄉試呢?”
暈死,這都什么跟什么啊,跟你說出書的事情呢,你這卻說到鄉試上面去了。
俞大猷訕訕的道:“我這武舉鄉試都過了,再去參加文舉,豈不荒唐?”
楊聰微微搖頭道:“志輔兄此言差矣,當初你不是文舉院試都過了,又去參加了武舉嗎?”
呃,這個,的確是事實,俞大猷頓時無語。
王宣倒是滿懷希冀的道:“老夫倒是想去試試,只是這金陵路途遙遠,老夫恐怕很難走到了。”
楊聰又搖頭道:“先生,這次不用走路去了,您跟著我,一路坐馬車過去,一點都不累。”
王宣聞言,不由雙眼冒光,坐馬車過去,他想都沒想過啊!
這年頭,如果能考上舉人,誰又愿意一輩子當秀才呢。
王宣原本就不是因為學識不行而考不上,而且,這十多年過去了,他的學問不但沒有落下,還有一定的進步呢,考個舉人貌似沒什么問題啊!
問題是,楊聰這是什么意思呢?
自己來找他出書,他卻邀自己一起去參加鄉試。
這個,怎么說呢?
說實話,這個真有點牛頭不對馬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