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藍先生背著手看了看,然后就大步到了地頭,開始丈量土地。
他沒有任何工具,光憑著兩條腿,他一邊往前走,一邊數著,走出一段,停下來讓人拿木棍做個記號,就繼續向前,等他走到頭,這一片土地已經被分成了十幾份。
藍先生沒有停留,而是穿過了田間的小路,繼續向下一片走去,還是這樣的辦法,全靠著步子量。
別說葉華,就連李肆都嚇了一跳。
所謂清丈田畝,總要用到尺子吧,不然每一步的大小如何確定,怎么保證精準。還有,就算步子一樣,只代表長度相同,可每一塊地的寬度不同,面積肯定不一樣,如何能作為劃分標準!
這位藍先生的作法,也實在是太草率了。
王三立站在一旁,低聲道:“我朝延續歷代的作法,以五尺為一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只是步子大小不一,所以各地一畝大小也不近相同,有時候差別,還,還是挺大的!”他的聲音不高,顯然這里面就藏著巨大的貓膩!
葉華在王三立的奏疏里,看到有“弓步不均”的說法,今天親眼目睹,總算明白了怎么回事。
在農村,因為缺少工具,也沒有足夠的算學人才,在劃分土地,確定田畝的時候,往往以“步”為計量單位。
左右腳各向前一次,定為一步,長度為五尺。
其實不只是農村,就連街邊的攤位也有這種情況,比如兩臂伸開,就是五尺長,所以在街邊賣布頭的,多數都是小個子,臂展短,占便宜……要是像籃球運動員一樣,賣一丈布送五尺,非賠死不可!
至于九章算術上面所寫的方田,那個基本上只存在書本中,或者一些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至于普通的農村,千百年來,都延續著傳統的方法,幾乎沒有什么改變。
弓步丈量,一般都是請鄉村有名望,有學問的人負責,就像這位藍先生一樣。只不過這些人會傾向誰,就說不好了。
王三立沉吟一下,又道:“除了弓步大小不一之外,還有就是田地定等。中等田和下等田的稅收差很多。如果把中等田變成下等田,下等田變成中等田,就能撈到不少的好處。”
葉華和李肆都是聰明人,互相看了一眼,全都明白了。
不管是丈量,還是定等,都是士紳胥吏說了算。他們在弓步上面做文章,再把下等田當成中等田,光是這兩手,就能讓老百姓的負擔增加一倍!
所謂均田,如果沒有科學的方法,根本就是個笑話!
葉華的臉色漸漸黑了……而就在遠處,有幾個年輕的農夫把藍先生給包圍了,原來他們發現藍先生給別人劃分田地的時候,步子都特別大,到了他們的頭上,步子卻小得可憐,扭扭捏捏,就跟娘們似的,他們的田,愣是比別人少了三分之一!
那個藍先生還振振有詞,大聲恫嚇:“你們被豬油蒙了心,朝廷給你們田,還有什么不知足的?我可是冠軍侯的學生,你們不信我,就是不信冠軍侯!信不信我讓侯爺過來,把你們都給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