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韋德爾沒有啟用任何電控的機械手。
“您打算,僅用兩只手來冶鐵,就象古時候的地球人那樣?”海歌小聲問,幾乎象在說悄悄話。
“對!”韋德爾卻大聲回答,回答之果斷干脆如同打雷,在空蕩的打鐵作坊里回響,嚇了海歌一跳。
這時他不再保持沉默,開始詳細向海歌講解現在將進行的步驟,并解釋了為什么不用電子設備,而必須手工操作的原因。
“現在AI智能已能替代人類做任何事情,我確實沒必要用這些原始的方法,看起來就好像在故弄玄虛似的。”
海歌搖搖頭,心里卻在說,“是有點像。”
韋德爾說:“冶煉植物金屬的程序是固定的,完全可以通過寫入電腦公式來完成,但這樣做固然省事,我卻沒法觀察在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狀況。你也見過了,熬制紫杏樹葉纖維得多么謹慎,稍有差池就前功盡棄。說實話,我與其相信電子監測儀,不如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憑自己的判斷確定每一步是否已順利完成,我是不會安心的。而當金屬塊成形后,我再也見不到它內部的結構,只有在知道整個過程中都沒出現任何紕漏的情況下,我才認為可以開始鍛鐵打造的工序了。所以說我這么做,是將檢驗與打造兩個過程合并了。”
成功的學者,必定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這種態度對于他們著手進行的研究至關重要,海歌聽懂了韋德爾手動打造植物金屬的原因,更是對他欽佩得五體投地。
但海歌還是問道:“一旦您這項試驗成功,當植物金屬開始大規模量產時,難道依然得靠人工操作嗎?”
韋德爾擺擺大手回答:“那當然不可能,否則等地球變成碎石渣了,航軌材料也沒備全十分之一呢。如果我試驗成功,將會寫下詳細而規范的操作守則,并設置成AI程序,交由臥象山上的冶煉工廠完成。”
“臥象山?”
海歌腦子里立即出現了豎立著白色天線陣,以及不停順柱身流淌巨亮電光的巨柱的那座高山。看來這里是救贖之光的辦公場所,山上就是他們具體展開生產的地點。只是工廠里的工人,難道也是從地面送下來的?
韋德爾看出他在疑惑什么,說道:“別擔心,盡管臥象山里有著地球啟動引擎的核心制動設備,我們卻基本不往那兒去,只是通過辦公區的監控網絡監督機器人勞動。那樣龐大的工程,如果用人類作為勞動力,估計八十億人口里至少得下來三分之一。”
作坊正中,擺著一面約半米高的砧子,這是鐵匠打鐵時常用的平臺。砧子旁擺放一溜兒鐵錘,大小長短都有,就看使用者認為它們中哪一把稱手。
砧子表面已不平坦,坑坑洼洼的傷痕說明韋德爾已不知在上面捶打過多少金屬塊。
但他并沒著急把植物金屬放在砧子上敲打,而是走到屋角的一架石爐前,將鐵塊投了進去。
石爐側面裝著一個水龍頭似的東西,韋德爾拿起一個長方形模具對準“水龍頭”,再將其擰開,金紅色冒著熱氣的液體就流出來,很快注滿了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