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宗門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歸咎于年輕人的荒唐想法,一笑置之,在那兩天里,劍門幾乎是這些宗門談笑間的笑料。
不過風水輪流轉,很快他們就學了起來。
因為僅僅在劍門幫助收割了一郡的糧食后兩天,大秦的太子就帶著皇帝親手所寫的御書拜訪了劍門,言辭間大為贊賞,甚至用了‘望劍門仙人與我大秦世代結好,以助我大秦千秋萬代之鼎盛’的話語,這可就讓其它宗門坐不住了。
早有傳言,大秦想要扶植一個宗門成為國教,來約束大秦境內的其它宗門,這事的背后站著誰還不好說,不過這是世俗王朝向修行界試探的一只手,亙古未有之,所以無論是大秦自己,還是諸多宗門都頗為慎重,遲遲不敢下決定。
這些大秦宗門明面上都是反對的,畢竟沒人想被束縛,有的宗門言辭激烈,指桑罵槐,有的宗門還暗中放出了想要改朝換代的風聲,但這些面上的事做足了,私下里卻有不少宗門想要成為這個國教,因為這是一舉打壓其它宗門,成為大秦地界霸主的絕好機會。
這件事從有風聲,到甚囂塵上,又到悄寂無聲,已經有了差不多七八年的功夫,很多宗門都快忘記這件事了,但大秦皇帝的那封御書,又讓許多人不安了起來。
說話聽音,官場上最是如此。
以助大秦千秋萬代之鼎盛,這是何意?
這意思是大秦不倒,劍門永在?
那位大秦皇帝,莫非是想扶植一個外來宗門,將其它本地宗門都壓下去不成?
既驚又怒的各家宗門一邊派出人手,試探大秦官員的口風,一邊趕忙學著劍門的做法,派出修士解決莊稼的收割問題,雖然比劍門晚了幾日,但總可以放出口風嘛,就說是早有此意,只不過因事耽擱了幾日。
這些修士是懶得理會凡俗,可不是笨,他們很清楚抓取民心的重要性,所以一旦認真做,就立即在大秦境內掀起了一股感激之風,大秦各郡的百姓,都對附近的山中人感恩戴德,他們消息閉塞,自然不會知道這一切都是源于劍門的一個決定。
不過也有人對此事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看的十分透徹。
比如說大秦皇帝。
也比如說劍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