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位于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之地,南依秦嶺,北瀕黃河,扼守咽喉要害,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樣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進入陜西的移民,全都集結在這里,大約有三十萬眾!
之前朝廷為了防止民變,強行從北直隸地區遷移了百萬災民,可抵達陜西者僅有十分之三,余者不是餓死、累死、病死,就是中途逃亡而去了。
可以說,凡是能走到陜西的,都是意志堅強的幸運兒!
可惜的是,迎接這些幸運兒的,卻是巨大的不幸!
九月十二日,朝廷突然頒布了一道政令:‘抵達陜西之移民,悉數遷往各衛所安置,強壯者為國戍邊,老弱者發給耕牛、農具、種子,開墾荒田,自給自足,安居樂業可矣!’
簡單點說,這三十多萬移民,全都被充軍發配了,薛羽等人也在其中!
之前朝廷承諾過,災民們到了陜西之后,每人發給十畝良田、十兩銀子,每戶還給一頭耕牛,三年之內不收一切賦稅等等,用這些優惠條件,吸引災民們前往陜西!
問題是,陜西地瘠民貧、財力吃緊,根本沒能力兌現這些承諾的!
數十萬災民又涌進來了,不安置也不行,這可怎么辦呢?
好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陜西的官員們開動腦筋,很快商議出一個好辦法:充軍!
因為地處西北,與周圍的游牧民族戰事頻繁,朝廷在陜西境內設置了大量衛所,下轄軍戶若干,軍戶們世代當兵,為國家鎮守邊陲!
可是軍戶的社會地位極低,加之屯田侵占、糧餉克扣、軍官欺凌等原因,致使軍戶大量逃亡!
如今陜西境內的衛所,好點的十存四五,差點的十存二三,甚至出現了一個百戶所中,軍戶全部逃亡,只剩下一個百戶官的情況!
隨著軍戶大量逃亡,西北邊防自然變的薄弱了,駐扎在河套、青海地區的蒙古部落見有機可乘,不時派小股騎兵進行騷擾,殺戮百姓,劫掠財物,致使西北地區狼煙不斷,大明朝廷為此也是傷透了腦筋!
陜西官員們的辦法就是,把這三十萬災民變成軍戶,充實到各地的衛所中,以補兵員之不足!
這樣既解決了安置問題,又加強了西北邊防,可謂一舉兩得!
奏折送到朝廷上,立刻得到了萬歷皇帝的批準,還通令嘉獎了陜西的官員們一番,認為他們的辦法很好,值得其他各省學習!
于是乎,問題解決了,皇帝放心了,官員們高興了,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件事,災民們愿意嗎?
當然不愿意了!
災民們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走到了陜西,承諾好的土地、耕牛、銀子沒有了不說,還要去當軍戶!
大明朝的軍戶,可是出了名的苦累、貧寒,生活情況之糟糕,比普通的民戶還要不如呢!
而且一旦成為軍戶,子孫世代都是軍戶,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了。
這樣的事情,傻子才愿意呢!
因此上,已經抵達潼關的災民們,又紛紛的開始逃亡了,有的調頭返回直隸老家,有的干脆鉆進了深山,他們寧可去做沒名沒分的黑戶,也不做永無出頭之日的軍戶!
有逃亡,自然就有抓捕了。
陜西官員們早就料到了這一點,故而把移民們集中到潼關附近,利用地勢將其困住,并在周圍布下了重兵,封鎖了交通要道,抓住逃亡者,一律正法!
即便如此,移民們仍是成群結隊的逃亡,就連胡大錘和他的同伴們,也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帶著黃金逃之夭夭了。
臨走之前,他們邀請薛羽一起逃跑,卻被后者婉言謝絕了。
因為薛羽深深的知道,未來是一個亂世,要想在亂世中生存,當兵是一條不錯的出路,何況歷史上不少開國君主,就是從小兵干起的。
比如北齊開創者高歡,一開始是個巡城的士兵!
宋太祖趙匡胤,從軍入伍之后,在郭威身邊當一名普通親兵!
還有明太祖朱元璋,剛剛參加義軍的時候,連兵都稱不上,只是個馬夫!
起點低沒什么,努力向上攀爬也就是了,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一樣可以,而且會做的更好!
薛羽考慮的是,命運之神,會把自己送到那里當兵呢?
……
潼關以西二十里,有一片巨大的洼地,三十萬災民集結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而在周圍高崗上站滿了手持刀槍的士兵,都是從附近衛所抽掉來的。
與內地的衛所軍一樣,這些士兵也是破衣爛衫、面有菜色,顯然生活情況很是糟糕!
可是仔細觀察,會發現二者的區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