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他還在街頭流浪,幾乎淪落到工地搬磚的地步,現在卻即將登上亞洲最頂級的舞臺,這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
……
提到日本音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動漫歌曲,事實上日本的音樂產業非常發達,即使在二十年后,依然穩坐亞洲老大的寶座。
這是由歷史和大環境決定的。
在十九世紀中葉,也就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就開始在全國開辦“西洋音樂課程”,號召學習樂理樂譜,并鼓勵人民采用西洋樂器創作音樂。
到了二十世紀初,爵士樂開始在美國黑人中流行,同一時期,日本人也開始了模仿、學習和融合創造。可以說,日本的爵士樂和美國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論氛圍和樂迷數量,甚至還要超過美國。
這也和教育界對音樂的重視密不可分。
日本從小學開始就有各種音樂“部活”,常見的如吹奏樂、輕音、管弦樂和爵士樂等,演出機會更是多如牛毛,有些學生團體的水平甚至不遜于職業樂團。
家庭教育方面。在日本經濟最繁榮的八十年代,家庭鋼琴擁有量一度達到20%,而直到林海穿越前夕,中國家庭的鋼琴擁有量也才不過0.5%,追了四十年,仍有四十倍差距。
林海上輩子剛到日本的時候,感受到的就是這種“令人絕望的差距”——
論技術,他閉門苦練的時候,人家在跟團表演,僅僅樂隊配合上就差了好多;論眼界,在這個唱片年銷量超過四億張的國度,很多小學生腦袋里的“曲庫”都比他龐大。
更可怕的是音樂理念上的差距——或者說差異更準確。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日本擅長作曲,中國擅長作詞——姑且不說這算不算臉上貼金,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
中國詞美,那是因為漢語特有的音韻和節奏感決定的,日語只有5個元音,漢語則有10個,韻母更是高達22個,使得漢語天然具備音樂之美。
但是,現代音樂源于西方古典樂,是建立在“作曲”之上的,“詞”只是“曲”的輔助表達,兩者地位并不等同。
說白了,古典樂對欣賞者的要求太高,時間又太長,普通人既聽不懂也坐不住——畢竟不是誰都能從德彪西的音樂中聽出光譜效應——為了迎合他們,音樂家給樂曲加上“備注”,同時縮短時長,漸漸形成了現代流行樂。
……
其實這都是中國人玩剩下的。
從漢樂府到宋詞,同樣是先有曲后有詞,同樣是從廟堂走向市井,同樣在結構和時長上做出了妥協,實際上到了宋代,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流行樂市場,甚至催生出“明星效應”和“粉絲經濟”。
可惜,當時沒有版權制度,翻唱又比作曲容易,于是詞人火了,樂師涼了。再加上戰爭等多方面原因,中國音樂就此走向沒落。
更要命的是,后人從那段歷史中學到了兩條“寶貴經驗”——
第一,翻唱是個好東西。
第二,作曲是什么東西?
所以看看現代華語樂壇,不管你承不承認,寫詞的就是比作曲的風光。
如果說中國音樂是鍋湯,至少一半的詞人是老鼠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某“夢”——我管你曲子是什么意思,反正普通人聽不懂,統統抒情散文走起您吶!
你以為這是小事?
這就像給練習題附上了錯誤答案,毀掉你的所有問題,然后告訴你——都選C!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