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想到自己,眼圈紅了,進而感到憤怒。
她很想揪起旁邊人的領子,破口大罵——明明是這么棒的音樂,你們都聾了嗎?!
好在她還保有一絲理智,沒有做出瘋狂舉動,而是猛地站起身,用力鼓起掌來。
在這一刻,她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斗士,她要把怒火化作掌聲,狠狠抽在每一個觀眾的臉上!
……
“啪!啪!啪……”
觀眾席中響起一個掌聲。
林海有些自嘲的想,什么時候掌聲可以論“個”了?
盡管這掌聲在一片死寂中顯得如此突兀,林海還是向對方報以微笑,鞠躬致意。
然而……
當他重新抬起頭,迎接他的卻是一片雷鳴般的掌聲……
掌聲如海嘯一般,涌向舞臺中央,就連站在通道口的大島曉美都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
大島曉美身體一軟,癱坐在地,用力的捂著嘴,不讓自己哭出聲來。
將近兩分鐘的沉默,以及突如其來的掌聲,讓這個見慣大場面的女漢子再也撐不住了。
太委屈了!
在這一分多鐘里,大島曉美無數次感到后悔,她寧可放棄,也不愿讓林海面對這樣的羞辱。
天知道林海在這段漫長的沉默中承受了多大壓力!
好在熬過去了。
……
很多年后,大島曉美在自傳中提起林海初次登臺的遭遇,仍舊用了“羞辱”這個詞,但是大多數人更愿意將其稱作“榮耀”。
日本老牌爵士樂雜志《Swing-Journal》的六月刊這樣寫道——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離開音樂廳的,我的腦海始終被最后一首曲子占據,這讓我迫不及待想要記錄下這場奇妙之旅……在《Can't-Dance》這首曲子里,我們見證了K那無與倫比的才華,和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在他的音樂中,你找不到平直的線條,扭曲、荒誕,如同舊日支配者營造出的恐怖景象,如百鬼夜行般令人生畏。這讓我不禁想到約翰·凱奇,同樣才華橫溢,同樣離經叛道……”
“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不是音樂本身,而是演奏結束后那超過一分鐘的沉默。人們常用掌聲的持續時間來衡量一場演出,然而這個標準在K的身上并不適用,他成功讓全場觀眾失去了對身體的掌控,某個瞬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是他手中的提線木偶,以至于忘掉了基本禮儀……”
……
林海不知道媒體這么能吹,甚至拿約翰·凱奇來打比方,果然不愧是靠筆桿子吃飯的,夸張都成了一種本能。
誰信誰那啥。
此時此刻,享受掌聲之余,林海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是的,盡管現在掌聲雷動,但是林海能聽出來,其中大部分是敷衍,是跟風,是察覺到失禮后的補償……
沒辦法,先進的不一定是好的,很多具有開創性的東西,在大眾看來可能只是一團糟,就像畢加索的畫作,又或者約翰·凱奇的《4分33秒》。
……
也有人聽懂了,譬如某個女孩。
(本章未完,請翻頁)
女孩離開座位,跑到舞臺前,大聲問林海:“這首曲子叫什么?”
因為光線關系看不清女孩的臉,但是通過衣著認出了她,這是第一個起身鼓掌的觀眾,恐怕也是現場為數不多真心喜歡這首曲子的人。
“不會跳舞。”
林海回答了對方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