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游戲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和《生化危機》、《FF7》等游戲將電影元素應用到過場動畫里不同,《MGS》的制作人小島秀夫在游戲中大量采用了電影化的處理方式,游戲過程就像觀看一部高成本電影般具有沖擊感。
這種做法徹底拉開了“畫面競賽”的序幕,影響到后來無數3A級游戲,它的制作者小島秀夫也憑借這部作品一舉登上神壇,被美國《新周刊》雜志評為“對未來影響最大的十個人”之一。
《MGS》除了充滿電影質感的畫面外,音樂本身也很出色,愛爾蘭女歌手Aoife演唱的片尾曲《The-Best-Is-Yet-To-Come》是游戲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
作為片尾曲,通常應該是激昂鼓舞的,然而這首歌并沒有去展現勝利的歡欣,反而用充滿悲傷的旋律,表達了戰爭對人類文明和社會所帶來的巨大破壞。
這體現了小島秀夫濃濃的反戰思想。
大概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小島秀夫將游戲發售日放在了9月3日——
每個華夏人都應該牢牢記住這一天,因為這一天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作者:發售日非我杜撰,不信的可以去日本文化廳資料庫查詢,順帶一提,當時發行了簡裝、精裝兩個版本,售價分別為6800円、10290円,均不含稅,嗯,這真不是水字數……)
……
林海憑借著深厚的轉移話題的功力,讓宇多田光放棄了報仇的打算……
才怪。
這個不服輸的女孩一心想找回場子,四下打量,不經意間掃過獎品區,眼睛頓時直了。
林海順著她的視線看過去,發現在獎品區的貨架上,躺著一只巨大的毛絨熊。
林海問道:“想要?”
宇多田光小雞啄米一般連連點頭。
“我試試吧……”
林海說完,去兌換了一些代幣,而后走到一臺游戲機前。
巨大的毛絨熊是獎品——或者準確的說,是為了推廣新游戲特意擺出來的誘餌。
這款游戲名叫DDR——不是內存條,而是“熱舞革命”的縮寫。
沒錯,林海面前的不是普通街機,而是一臺跳舞機。
林海是個手殘(僅限游戲領域,鋼琴吉他彈得很好的),但是跳舞機主要靠腳,他覺得自己應該能行。
真正站上去,林海才發現自己太天真了。
DDR的難度分八級,前面那些簡單的“前后前后”自然不在話下,到了六級后,難度劇增,把林海搞的手忙腳亂。
每次失敗都要從最低級開始,林海連著試了三次,每次都在第八級敗下陣來。
怎么說呢,雖敗猶榮吧。
宇多田光看著頭頂冒汗的林海,不滿的說道:“你還說自己‘不會跳舞’?”
“那只是打個比方。”林海洋洋得意道:“你可以理解為我很謙虛。”
“得了吧,”宇多田光翻了個白眼,“有本事打通關再說大話!”
“我只是對里面的歌曲不熟悉,多挑戰幾次肯定能通關……”
(本章未完,請翻頁)
林海這么說著,連他自己都信了。
就在這時,周圍突然響起一陣喝彩聲,拌嘴的兩人這時才注意到,深田恭子不知何時已經站到了跳舞機上。
恭子和林海一樣是手殘,然而腳下功夫卻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