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說道:“您是音樂制作人,應該很清楚日本今年的唱片市場是什么樣子,比起去年,銷量縮水近三分之一。恕我直言,跨界發展遲早會成為藝人的生活常態。”
“那是經濟危機導致的。”
“和購買力無關。”
林海說道:“經濟越不景氣,娛樂業越繁榮,這個道理不用我說你也明白。真正的威脅,來自互聯網……互聯網會讓娛樂方式多元化、碎片化,我想再過十幾年,大部分歌迷恐怕連完整聽完一張專輯的耐心都沒有……”
這不是開玩笑。在后來的網易云上,隨便找張專輯,看看每首歌曲的播放量,你會發現都呈現指數衰減——主要原因就是選擇太多,時間有限。
日本歌手和美國一樣,通常先發單曲,時機成熟再出精選集或注水專輯。
發單曲,和發專輯的目的是不同的。
單曲,通常是用來觀察市場反響,并為發行專輯做預熱宣傳。而發專輯的目的只有一個,賺錢。
當然,熱門單曲也能賺錢,但是總體來講,賺錢的大頭要落在專輯上。
明白了這些,回過頭看,如果歌迷失去了聽完整張專輯的動力,那么音樂人想要大把撈錢就很難了。
偏偏做音樂又是個非常燒錢的事情——不是網紅歌手買個幾百塊錢的聲卡就可以搞定的,那叫“家裝”。
而正兒八經的做音樂,那叫“音樂工程”。
干工程的不賺錢了,工程質量勢必會打折扣,工人或工頭甚至可能失業。
這是個死循環。
宇多田照實聽林海言之鑿鑿,雖然覺得他有些危言聳聽,但是仔細想想,也并非全無道理。
自己近來都對網絡有些著迷,以至于創作時間都少了很多。
林海趁熱打鐵道:“也不是說一定要玩跨界,Hikki回國不久,這也是個讓更多人了解她的機會……”
宇多田照實的表情徹底緩和下來。
……
趁著宇多田照實去買單的時候,宇多田光豎起大拇指,說道:“真有你的,我用了一上午都沒說服他,你居然三言兩語就把事情搞定了!”
“他是關心你。”
林海清楚宇多田照實的心態,照實老爹是怕女兒被人帶上歪
(本章未完,請翻頁)
路,搞清楚利弊得失,那就不會繼續反對。
“歌練的怎么樣了?”林海問道。
宇多田光苦著臉,說道:“不知道為什么,總覺得把握不好。”
“不要急,慢慢來。”
林海沒指望她三兩天就吃透一首歌,就算是瑪麗亞·凱莉那種級別的歌手,拿到一首新歌后,都要磨合一段時間,才能找準感覺。
“不是感覺的問題。”
宇多田光糾結的說道:“我想,最大的問題還是氣息不足。”
“怎么會呢?”
林海給宇多田光的歌譜,是經過修改的,節奏稍慢,以他對她的了解,唱起來應該不至于太難受。
“還記得前天本田店長說的話嗎?”宇多田光說道:“我知道你是為了遷就我,才加入R&B元素,但是我想就這樣毀掉一首經典歌曲,所以我想挑戰一下……”
林海驚詫的問:“你按照硬核說唱去練的?”
宇多田光重重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