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雅人沒有搭理武田真治,徑直走到田邊豐身旁,輕推了他一把:“還等什么?”
大約是田邊豐倔強的眼神很像當年的弟弟,本田雅人對他很有好感。
在眾人的注視下,田邊豐跳上舞臺,大步走到爵士鼓后面。
調整了一下鼓凳的高度,坐下,隨意打了兩下,重新起身,開始調鼓。
當田邊豐調到Hi-Hat的時候,林海的眼睛瞇了起來。
雖然田邊豐還沒有正式“開打”,但是林海已經確定,他的技術不會太差。
細節決定成就。
林海不是鼓手,但他對這個行當并不陌生,在他看來,99%的鼓手都不如田邊豐。
為什么?
因為絕大部分鼓手都只注重打擊技巧,而忽略了設備調節,特別是Hi-Hat調節。
Hi-Hat,翻譯過來是“踩镲”。
踩镲是套鼓組件之一,由上下兩片镲(斗笠形狀的銅片)組成,通過腳踩踏板,控制兩片镲片撞擊,從而發聲。
當然,也可以敲擊。
大部分鼓手調節踩镲時,往往只注意調節镲片的高度,以便敲擊時更舒服,卻忽略了镲片距離、傾斜角度等等的調整。
兩片镲片距離太大,打擊出來的聲音太尖、太吵;距離太小,又會導致延音不夠,無法呈現出該有的音色。
當然,根據鼓手的手法、力度不同,調整方式也有所不同。
林海注意到,田邊豐甚至調整了踩踏板的松緊彈簧,這會影響閉合和開镲的音色,但是影響之微弱,不注意去聽,很難聽出來。
這是有些大師都會忽略的細節。
……
田邊豐花了一些時間將鼓調好,沖臺下鞠了一躬,而后坐到鼓凳上。
調整了一下呼吸,踩了幾下Hi-Hat,給出一個節奏,之后,沒有耍花,鼓棒穩穩的敲了下去。
“咚!咚!咚!咚!咚呲噠呲咚呲噠呲……”
鼓聲響起,臺下眾人都是眼前一亮。
……
對于外行來說,架子鼓表演最吸引人的,是激烈的節奏和張牙舞爪的動作。然而在田邊豐的表演中,你看不到這些。
用一個字來形容他的表演——穩。
兩個字——很穩。
三個字——非常穩!
是的,田邊豐的鼓,就像精密運轉的機器一樣,穩定,流暢。
他的人同樣很穩,穩得如同機器,沒有夸張的肢體動作,沒有花哨的小把戲,就連身體的晃動幅度都非常的小。
這樣的表演,如果換個外行來看,大概會感到無趣,甚至會誤會他是個初學者。
然而在場的都不是外行。
“真是萬里挑一的天才!”
本田雅人說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鼓手的臺風重要嗎?重要。但是再重要,也不如“穩定性”重要。
駐場樂隊的鼓手都快跪了,田邊豐的表演對他的刺激是最大的,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他打死都不相信,田邊豐能把鼓打得和節拍器一樣穩。
主要是他太年輕了。
他現在多大?十五歲,十六歲?
駐場鼓手無法想象,再過十年,田邊豐會成長到什么地步。
他現在欠缺的,恐怕就是經驗和
(本章未完,請翻頁)
舞臺表現力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