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出身于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早逝。袁紹庶出,過繼于袁成一房。
袁紹相貌英俊,氣質威嚴,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借世資,年少為郎。袁紹二十歲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干的名聲。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著又補服父喪,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紹拒絕朝廷辟召,隱居在洛陽。
此后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面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
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在此期間,袁紹與叔父袁隗佯稱奉詔,殺死宦官親黨許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闕下,捕殺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宦官趙忠等人,又下令關閉宮門,嚴禁出入,指揮士兵搜索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有二千多人,甚至將有些不長胡須的人也被當成宦官殺掉了。
不管從身份地位,還是在名聲和實力上,目前袁紹都遠超他人,這從他統兵三萬前來會盟就可以看出,而且他此次出言勸阻,也是因為張邈也是他的故交之一,多少要給點面子。
除此之外,袁紹強行壓制袁術,避免他節外生枝,也是因為他有更大的圖謀,那就是盟主之位。
袁術雖然性格和為人非常糟糕,但是面對袁紹這位實力強大的兄長,他也只能被迫忍讓,所以剛才挑事的那個冒險者也就算白死了。
袁紹出面將爭執化為無形,而河內郡太守王匡則開口建議道:“如今我等再次會盟,勢要討伐董卓逆賊。
然而蛇無頭不行,必須先立一位盟主居中運籌帷幄方可約束各方兵馬,然后再行進兵之舉。”
王匡這話說的沒毛病,這十八路諸侯心思各異,要是沒有人指揮的話,一個個各自行事,那肯定不行。
“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要說曹操能夠打下一片基業,在后世揚名數千載,那的確是個少有的人物,此時眾人還沒反應過來,他就率先推舉了袁紹為盟主。
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因為此時大帳中的各路諸侯,能有資格成為盟主的也就是袁紹和袁術,以及曹操這三人,而曹操的出身很差,他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爭不過袁家兄弟,那索性率先表態,在袁紹那里刷一波好感。
正像曹操所料,被后世總結為‘志大才疏,多謀少斷,剛愎自用,表里不一’的袁紹,聽到此言后果然喜笑顏開,不過還是假裝推辭起來。
有了曹操開的頭,袁術、張邈等人也都紛紛勸說起來,幾次三番之后,袁紹裝作勉強的應承下來。
大家推舉袁紹為盟主,有些人是因為跟他關系密切,另外有些人卻是為了糧草輜重和其他軍需物資。
要知道既然成了盟主,必然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為各路諸侯提供糧草就是其中一項。
這一來好名的袁紹得償所愿,其他好利者也得了好處,也算是兩全其美的結果。
盟主確定下來之后,袁紹也就不再掩飾了,次日便筑臺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登壇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