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重初識三國演義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對董卓放棄汜水關、虎牢關,燒毀洛陽,擄掠金銀財寶遷都長安之事很是費解。
因為對此的解釋只是呂布被劉關張三兄弟擊敗而已,這絕對不能成為董卓做出這種大動作的理由。
不過隨著對此事知道的越來越多,陳重就很能理解了。
董卓放棄洛陽,遷都長安,原因七十很多。
首先就是十八路諸侯前來討伐,雖說這各路諸侯實力混亂,有高有低,但也有三十萬大軍,可以算上主因。
其次是董卓對呂布的猜忌,以及嫡系涼州集團和收攏的并州集團之間的矛盾。
此外董卓雖然以武力震懾住了天子和滿朝文武,可是暗恨他的人眾多,一旦打起仗來,估計主動給敵人提供消息,甚至去開城門的人都是成千上萬。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后方不穩。
董卓的后方就是涼州和并州,然而在涼州還有兩位土生土長的強者,一為韓遂,一為馬騰。
董卓乃是漢朝派去的并州刺史,河東太守,但是他卻在涼州經營多年,而韓遂和馬騰都屬于本地的叛軍,只不過實力太強,故而都被朝廷招安,委任了官職。
此次身為西涼太守的馬騰,就加入了諸侯聯軍共同討伐董卓,而韓遂在涼州自然也不會老老實實,趁機也開始攻打董卓的地盤。
如此一來,董卓可謂是內憂外患,四處都是敵人,所以他才出此下策,遷都往距離涼州更近的長安,這樣也算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后路。
陳重正在思考接下來的事宜,不想眾諸侯卻發生了爭執。
原來是曹操看到袁紹下令按兵不動,所以有些急躁的質問道:“今董賊西去長安,正是乘勢追擊的好時候,大家為什么要在這耽誤時間?”
面對曹操的質問,袁紹不悅回道:“大家的兵馬一路追趕,此時都已經是人困馬乏,再說還未探明前方是否有埋伏,如何能夠輕易追擊?”
現在的曹操,似乎還不是以后那個城府頗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他有些激動的說道:“董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挖取歷代帝王陵寢,驅趕洛陽百姓,此乃人神共憤之惡行。
如今董卓大軍中裹挾大量富戶,又有許多金銀之物需要運輸,必然沒有多余精力設伏,何不一戰而天下定?”
說到這里,曹操沖著在場其他諸侯問道:“大家的意思呢?”
“盟主所言有理,董卓雖然百惡在身,但他也是久經戰陣之輩,在沒有探查清楚之前,不宜出兵追擊。”
“正是!”另一人說道:“董卓軍中既然攜帶了大量金銀之物,那他定然會留下一支后軍收尾,敵情不明,萬不可輕易冒進。”
見到眾諸侯都是一樣的說辭,曹操大怒,指著在場眾人說道:“豎子不足與謀!”
憤怒的曹操索性率領自家的兵馬,以及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
洪、李典、樂進等大將,星夜追擊董卓而去。
在陳重看來,這其實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曹操也將會遇到一個生死大險。
陳重一直想要嘗試的事情就是殺掉一個諸侯,以此來驗證會不會開啟另外一種職業任務,不過這個念頭在腦中剛剛出現,就被他徹底放棄。
這十八路諸侯中,最難殺的有曹操、袁紹、袁術、孫堅和馬騰,其中曹操身邊實力強大的武將太多,而且暗中還有一支冒險者團隊跟隨在左右,即便是知道曹操即將遇險,但陳重也沒有擊殺他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