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就到了陳重表演的時候了,還好他的演技也是在很多場合鍛煉過,因此對于禮賢下士,愛民如子這一套,表現的還是不錯。
一手拉著孔融,一手拉著鄭玄,陳重滿臉親切笑容的于二人并肩走進太守府,看到他被迫如此的模樣,宮菲在一旁強自忍著笑意。
孔融和鄭玄這種人,從本質上來說跟陳宮和孫乾差不多,都屬于那種不好利,但心中存有自己認定大義之輩。
陳重將說服陳宮的說辭又講了一遍,尤其是將自己并無窺伺大寶的野心,只是時逢亂世,想要憑一己之力撥亂反正的偉大志愿如實說了出來。
聞聽陳重竟然有如此心胸和氣度,并且如此的大義凜然,孔融和鄭玄不禁深受感動,一時間竟然覺得陳重也是吾輩中人。
然而先前就不贊成去請陳重來援的彭璆,似乎對他還有些疑問,當即十分不客氣的問道:“聽聞你本是廣陵太守張超的部將,但是卻在洛陽會盟之后獨自帶領士卒離開,這卻是為何啊?”
古人極重信義,陳重此舉雖說沒有像呂布一樣的弒主,但總歸是背叛之舉,這也是一個不光彩的墨點。
早就料到會有此問,因此陳重早有腹稿,立刻答道:“此言不假。
我初時卻為廣陵太守部將,但在洛陽會盟之時,觀十八路諸侯大多都有私心,并無幾個真心實意忠君愛民之意,張超亦是如此。
故而我才決定自立門戶,到處剿滅賊寇,救民于水火之中。”
陳重的這番回答并無破綻,可以說用大義之言,完美的解釋了自己拋棄舊主之舉。
對于陳重的解釋,孔融也表示贊同,并且附和道:“陳牧守所言極是,當日會盟之時,我觀諸人也是如此感受。
當時攻打董卓,各路諸侯之間雖然名義上結盟,但暗地里卻是勾心斗角,故而我才失望透頂,帶兵回返了北海。”
既然孔融都認可了此事,那彭璆也不好多言,眾人當即飲宴起來。
席間陳重將曹操和鮑信聯軍即將來襲之事,詳詳細細的告知了孔融和鄭玄等人,并且佯作憂慮的模樣,詢問該如何處置此事。
原本陳重還以為這些名士會對曹操很多好感,不想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不管是孔融、鄭玄,還是彭璆,邴原,居然都對曹操深惡痛絕。
造成這樣的原因其實還是出自邊讓之死上,陳重還是低估了此事對曹操的負面影響。
嚴格來說,邊讓這個人也有很多缺點,他也并不是孔融和鄭玄等人的朋友,甚至很多名士跟他素無往來。
然而邊讓代表的卻是士大夫階層,而擅殺邊讓成為了曹操一生中無法洗掉的污點。
曹操的出身本就不好,在十常侍作亂這個背景下,曹操身為中常侍宦官曹騰的養孫,就對他很不利,如今再加上邊讓之事,立時就讓大多數的士族階層認為他很是殘暴。
這件事的影響不僅是在此時,就算以后曹操想要招天下名士,即便他對名士的態度如何謙卑和忍讓,都無法消除天下名士對他的態度,無法衷心擁戴,還會導致士大夫階層的離心和討伐。
陳宮離開曹操,以及孔融等人對曹操的惡感,這都是此事造成的后果,而且在以后這個污點對他的影響也會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