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擺平了貂蟬之事,陳重又趕緊招來了張遼、高順、郝萌、曹性、成廉,魏續、宋憲、侯成等降將。
這些降將之中,陳重最看重的就是張遼和高順二人,至于其他幾員將領,只能算是可用之人罷了。
張遼出生于并州雁門郡馬邑縣,其家鄉位于漢朝的北方邊陲,人習戎馬,畜牧於野。
張遼本是聶壹的后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為張姓。
張遼出生時,塞外的胡人已經在檀石槐的統治下而變得非常強盛。因此,張遼所在的雁門郡經常遭到胡人的殺掠洗劫。
熹平六年,雁門郡的軍民曾與一些匈奴人聯合反攻檀石槐,卻大敗而還,死傷慘重。張遼自幼就經歷了大量的邊塞戰亂,少年時便成為雁門郡的郡吏。
中平五年三月,并州刺史張懿在抵御胡人的進攻時,戰敗被殺。
繼任為并州刺史的丁原因為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趕赴京城,去接受大將軍何進的領導。
大將軍何進又派遣張遼前往河北募兵。張遼在河北共募得千余人,然后,返還京城向何進復命。
隨后何進被宦官所殺,憤怒的將士們攻殺宦官。幸存的宦官劫持漢少帝。最終,董卓立下了救駕的大功,回京后,便掌握朝中大權。
由于何進已死,張遼作為大將軍何進的直屬部下之一,便像何進的其他部屬一樣,統兵從屬于董卓。后來,董卓敗亡。張遼統兵從屬于呂布,遷任騎都尉。
不久,呂布和董卓因為美人計的緣故互相殘殺,失敗后的呂布向東奔逃,漂泊輾轉于關中、荊州、豫州、司州、并州、冀州、兗州,而張遼也一直追隨在呂布身邊,無論情況多么危險都不離不棄。
古人崇尚忠勇仁義,張遼和高順等人即便再不認可呂布,可是在他麾下為將也要盡忠職守,這在后世之人看來有些愚忠,但這卻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操守。
后來的事情就不必多說了,張遼原以為這次必定會陪同呂布一起被斬,卻沒有料到陳重不惜放過呂布性命,也讓他主動跟諸將當場決裂。
如今張遼已經當眾效忠陳重,這也算是他命運的轉折點了。
三國時期的將領可以從義、勇、智這三方面來進行劃分,單憑以勇力來評價,張遼的實力遠不如其他人,但是他卻占了一個全字。
呂布勇力排名第一,世所公認,但他少了義和智,只能被成為三姓家奴,有勇無謀之輩。
至于張飛、許褚、典韋這些猛將,勇和義不缺,卻也少了智字。
因此類似張遼這樣忠肝義膽,絕對不會叛主,而且義、勇、智俱在大將之才著實并不多見,也難怪陳重會為了他費盡心思了。
陳重收了張遼在帳下,此后無論是讓他領兵作戰,還是駐守城池都可放心。
除了張遼之外,高順也是陳重急需的人才。
事實上在三國時期,高順的名聲并不顯,也因為追隨呂布的緣故,壽命也是不長,算是短命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