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薄縱馬回到了本陣之中,雖然他撿回了一條性命,但身上爺帶著三支弩矢,看起來頗為狼狽。
這些弩矢并沒有穿透雷薄身上的鎧甲,所以他也沒有受傷,只是這種陣前被如雨般箭矢覆蓋的恐懼,傷到了他的心理。
數千跟隨了雷薄多年的士卒,除了幾百個僥幸逃回來了之外,其余人都以各種各樣怪異的姿勢仆倒在地面上,而地面上的土色也被鮮血浸濕,變成了一種暗紅色。
紀靈并未去安慰剛剛逃的性命的雷薄,而是望著對面的軍隊,很是震驚的問道:“敵軍到底有多少弓弩?”
這個問題的確讓每一個跟青州軍交戰的將軍和士卒不解,因為在這個時代,弓才是主流遠程武器,弩雖然也有,但因為威力,以及射速、設計、制造和材料等等問題,所以并未大批量的被使用起來。
大約在3千年以前,我國就發明了弓箭,這是機械方面最早的一項發明;說明人類開始使用復合工具,弓是利用人在拉弦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力量,以瞬間爆發的形式將箭彈射出去,這說明人類已經具備了機械儲存力量的知識。
春秋時期出現弩,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
弩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并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得弱點。
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漢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種規格,這些規格的形成表明機械制造標準在漢代已初步確立。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的名字。宋應星(1587~約1666)的《天工開物》在卷十五《佳兵篇》中記述了測試弓弦彈力大小的方法:“凡試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鉤搭掛弓腰,弦滿之時,推移秤錘所壓,則知多少”,方法十分巧妙。
弩在軍事領域的發展得益于復合弓和銅弩機的發明,否則憑其較短的拉程,是無法與弓的殺傷力較長短的。
強弩的特點是又遠又準,有時間從容瞄準,但上弦比較費力耗時,在這一點上就遠不如弓的便利性。
根據這些特點,強弩通常被用于防御和伏擊,射擊的連續性則依靠幾組射手的輪番。
在強度方面弩已經足夠了,所以強并不是當時弩的唯一發展方向,簡化成小型的框架,減少射擊步驟以提高射速方面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在這個時代,所有的弩都是大型弩,因此制作不易,攜帶不便,很難制造出成建制的弩手部隊。
陳重來到這里,在有了屬于自己的軍隊之后,立刻就開始增強他們的戰斗力,而相比于需要訓練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弓箭手,打造一支弩手部隊,無疑是最快捷的方式。
來自宇宙時代,并未在數個異世界中冒險的陳重等人,并不缺少最好弓弩的設計圖,唯一欠缺的就是制作材料。
占據了青州之后,陳重全力制造弩箭和火藥彈這兩種遠程武器,也少量制作了一些八牛弩,不過那東西太過的笨重,所以數量遠遠少于前兩種。
如今在這壽春城前,初次見識到青州軍遠程攻擊能力的紀靈和雷薄等人,真正的被這種恐怖的覆蓋式火力震懾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