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眾人誰都沒有看到真正的獻帝一行人,在劉璋大軍的四處查探之下,終于探明了天子的蹤跡。
張任本來要帶著數十萬去強行將獻帝帶回去,可是就在此時,這支龐大的軍隊中卻發生了內亂。
事實上益州的內亂根源存在已久,要從劉焉說起。
中平五年,劉焉向漢靈帝建言設立州牧總管各地軍政大權,自己出任益州牧,而劉璋與兄長劉范、劉誕都留在京城,只有劉瑁隨劉焉入蜀。
劉璋后來出任奉車都尉,受朝廷派遣詔諭劉焉,劉焉就把他留下不再返回朝中。
劉焉死后,益州官吏趙韙等希望利用劉璋溫仁,于是上書推舉他繼掌益州刺史,得朝廷詔為益州牧,同時任命趙韙為征束中郎將。
將領沈彌、婁發、甘寧起事反對劉璋,被趙韙打敗后奔荊州。
在此以前荊州牧劉表上書告發劉焉僭越身份,在乘車器物衣服方面和天子比擬,因此趙韙駐兵朐腮以防備劉表。當初南陽、三輔的幾萬家百姓流亡到益州,劉焉將他們全部收為部眾,稱為“東州兵”。
劉璋性情柔弱寬容,缺乏威信謀略。束州入侵凌橫暴,成為百姓的災難,劉璋沒有能力制止,舊有的士人相當埋怨并且叛離。趙韙在巴中,很得百姓士兵的歡心,劉璋將大權交給他。趙韙見到民心不和,就暗中勾結州中的世家望族。
建安五年,趙韙發動叛亂,蜀地多處響應,幸得劉焉之前收容荊州、三輔流民建立的“東州兵”拼力死戰,才平息了叛亂,殺趙韙于江州。
劉璋為人懦弱,原本依附于劉焉的漢中張魯驕縱,不聽劉璋號令,于是劉璋殺張魯母弟,雙方成為仇敵,劉璋派龐羲攻擊張魯,但多次被張魯所破。
自此以后,劉璋便和張魯變成了難以緩和的生死大敵。
張魯也并非是凡俗之輩,他乃是張陵之孫,五斗米道系師。
在張陵死后,張魯父張衡繼行其道。張衡死,張魯繼為首領。
其母好養生,“有少容”,“兼挾鬼道”,往來于益州牧劉焉家。張魯通過其母與劉焉家的關系,得到信任。
初平二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后,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并截斷斜谷道,在劉焉授意下,殺害朝廷使者。
在得知獻帝有意前來益州后,劉璋便封鎖了自家內亂的消息,連番派遣大龐羲等人去攻打張魯,可惜張魯麾下的將士都有符咒法術護身,故而多次為張魯所破。
眼下張魯的部曲多在巴地,劉璋無奈之下只要讓大將龐羲為巴郡太守。
此時張魯已經割據了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的龐大勢力。